本报6月19日讯
6月19日是第六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19日一大早,记者与200余名市民走进位于北京路与武汉路交会处的市救助管理站,体验救助开放日活动,近距离感受救助工作。
今年,市救助管理站开放日体验活动主题为“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据介绍,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坚持“自愿求助 无偿救助”的救助原则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及时救、安全养、幸福归”的方式,积极开展救助工作。自实施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7903人,其中流浪未成年人1586人,主动巡回救助2650人,护送返乡16688人次,做到了救助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了“亲情救助 共创和谐”的服务品牌,切实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救助站和想象中的“太不一样了”
上午9点,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200多位市民有序参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区和成人救助管理区。
一楼流浪未成年人儿童乐园,是一个游乐设施齐全的儿童乐园,被救助的流浪儿童正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快乐玩耍。在未成年人生活区,音乐放松室、身体训练室、手工制作室等一应俱全。“给被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在这里也要受到很好的锻炼和教育。”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军介绍。
在三楼女成人生活区,文娱室内几名受助者在工作人员的看护下使用健身器材或是翻看书本。“这些人虽然在身体或精神方面有些问题,但只要用心对待她们,在相处过程中也有很多欢乐。”采访中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救助服务大厅、受助人员居住服务区、未成年人保护区、手工图书室……参观者们先后参观了救助站的各个区域,“真没想到,救助站环境舒适,有电视、活动室、浴室……受助人员在这里也有丰富的文娱生活,与想象中的太不一样了。”多数人表达了惊讶之情。
参观期间,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还向市民介绍了救助政策、服务流程等救助内容。
“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但对很多市民来说,救助管理站是一个陌生、神秘的地方。通过开放日活动能更好地增进市民对救助管理工作的了解。”刘军说,也以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和满意度。
这里满是亲情“很有家的感觉”
市民叶旭彬平时热心公益,经常参加一些助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得知救助站开放日活动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流浪人员救助方面挺陌生的,也没来过救助管理站,来了才发现这里硬件设施齐全、服务项目周全、工作人员细心,很有家的感觉。”
在受助人员生活区,廊道墙壁统一色调加上励志话语,很温馨的感觉。不仅如此,宿舍、餐厅卫生整洁,电视、棋牌、图书、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受助人员房间窗明几净,床铺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硬件设施齐全,工作人员有耐心,看到他们与受助人员的互动,感觉像是亲人。”叶旭彬说,特别是看到流浪未成年人灿烂的笑容,能感受到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照料。“这里就是受助人员的家。”市民万女士感叹。采访中市民纷纷表示,正是因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让受助人员吃得好、住得好,被照顾得好,希望更多人参与到社会救助工作中,帮助流浪人员回家。
本版文图/记者唐丽丽 付茜
新闻推荐
6月19日下午,采用8K高科技拍摄的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宣布开机,在这个项目中首批的拍摄计划中,上海市级220个非遗项目中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