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胜 兰宇
近日,重庆一快递小哥在逛街的时候,被一家美容院的工作人员拦住,说是可以帮他免费做美容,快递小哥欣然应允。3个多小时的美容做完后,快递小哥的消费账单高达1.2万元。(6月19日《重庆晨报》)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如今,走在大街小巷,都有可能遇到这样一群面带笑容、主动搭讪的人,并声称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美容”“免费赠送化妆品”“免费体验治疗仪”等服务,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均会选择无视自行走开,但还是有人像这位快递小哥一样,掉进免费陷阱。他们不仅没能享受到免费服务,还有可能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不良分子正是利用少数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让他们一步步走进早已布好的陷阱。笔者认为,消费者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识破欺诈玄机,在信息传播速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此类新闻层出不穷,消费者应引以为戒,切莫让形形色色的“免费”蒙蔽了双眼,为贪图小便宜而吃大亏。同时,工商等执法部门也应采取有力举措加以管控,借助市场整顿管理、媒体舆论监督等外力,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彻底清除免费陷阱。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高位嫁接文化创意产业,大规模引进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文博艺术、时尚设计、音乐演艺、休闲旅游等企业和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