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6月,身在美国的中国移民Saum Bo曾发过这样的牢骚——
这个国家是所有人的自由之国,除了中国人……
那个代表自由的雕像手持火炬,为来美国的所有外国人照亮通路,但允许中国人来吗?
这里的中国人是否和所有其他国家的人一样享受自由?是否像其他民族那样免受侮辱、攻击、虐待、不公正和伤害?
按照这个国家的法律,中国人不能成为公民。
中美关系,早就经过了多少年、多少次的演变。
我们交恶、和好,从不平等合约,到逐渐平等的竞争、大国交锋。
当谈到一个国家的印象,最怕的就是简单化。
《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说: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天堂”或“地狱”,它曾经都是。
今天这部纪录片说的,就是一段“地狱”般的邪恶历史——
《排华法案》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纪录片《排华法案》,记录了华人在美国被排斥、迫害的种种历史。
本片导演之一的里克·伯恩斯说——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移民政策,却不知道排华历史,正如你想了解美国种族关系,却从不知道奴隶制。
“奴隶制”。
旧中国曾经很落后,但也是几千年封建制的尾巴了。
而当时的美国是移民大国,一个具有包容度、多元化的自由国度。
为什么中国人去到那里,会像地狱?
《排华法案》借历史学家之口,告诉我们移民大国的另一面。
有人说,排华历史是移民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中国移民在美不同时代充满变数的遭遇,完美解释了什么叫过河拆桥。
“勤劳的中国人”
为什么去美国?
晚清时局动荡,内外交困,底层百姓苦不堪言。
穷则思变,赴美谋生成为很多人被逼无奈的选择。
历史慷慨地给了他们这一次机会。其中,不乏这样的“好消息”:
加州,“天堂般”的黄金地。
需要招募矿工去淘金,远行的美国船只就停泊在中国港口……
于是,大批中国人被淘金热吸引,1850年底,旧金山去了4000多名中国移民,两年后,这一数字膨胀到2万,到1861年,人数达到3.5万。
那时出国容易嘛?
不,清政府禁止国人出国,不过这批中国人来自广东四邑,临海岸、近香港,天高皇帝远,对他们而言,封闭的这扇国门是有漏洞的。
入境美国也容易,到了关口,没海关查验,也无需体检或其他证明……
那时的加州是典型的脏乱差,去那的人来自世界各地。
久之,加州的中国社区出现了,中国商店也经营起来了。
中国人给当地留下的最初印象,是“勤劳、慷慨、精力充沛、有严格的道德准则”,所以一开始,他们是被接纳的。
但随着日渐涌入,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中国人是奴隶”
先是矿区争夺战。
1852年,美国白人矿工赶走了几乎所有外国矿工,用了一个嚣张的理由:
“这是我们的黄金,全是我们的。”
中国人一去矿区,就会被“清除”,白人矿工会专门召开矿工会议,主题就是“我们如何清除中国人”。
矿区也制定各种规定,如禁止中国人采矿、中国人不得成为矿主……
再后来,白人矿工失业,导致反华情绪进一步高涨。
当时的失业,主要源于技术变革——人力采矿被水力采矿所替代。
但白人不怪技术,也不怪剥削他们的金矿公司、水力公司,而是迁怒于中国人。
当时的加州州长比格勒,热衷于鼓动排华,想出一个损招:
以立法形式向中国人征重税。
理由也奇葩——因为中国人是苦力、奴隶,会给美国带来不幸……
当政府都不容你,那就是移民面对的最惨的事。
既然不能采矿,那么中国人在美国靠什么混饭呢?
“修铁路的中国人”
要想富,先修路。
1862年,林肯签署了太平洋铁路法案。
这一法案事关横跨东西大陆的超级铁路工程,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于是先前失业的中国矿工,又成了“被需要的人”。
中国人勤奋、刻苦,这是铁路公司最需要的,他们甚至嫌不够,继续派人去中国鼓吹移民。
计划很奏效,在1860-1870年间,又有近3万中国人来加州,使华人人口翻番(达6.3万人)。
但是,他们当然不是来享受“自由民主”的,而是在白人不愿干的岗位上做牛做马。
修铁路是艰巨危险的职业,华工死亡率高达10%以上,他们有时冒着暴风雪,有时要坐着竹篮、吊到半山腰施工……
而最艰难、最危险的部分,都是由华工完成的。
最后,长达3000多公里的东西铁路在犹他州顺利接轨,成为世界上第一条跨洲铁路,堪称世界铁路史上一大奇迹。
原计划14年完工,但华工只用了7年。
可是在胜利大合照里,华工们被赶到了一边,不许出现。
没有一个华工的“胜利大合照”
历史,就这样抹去了最值得尊敬的劳动者群体。
当华工又一次丧失了利用价值后,他们开始获得了“新的称号”。
“蝗虫般的中国人”
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允许中美间自由移民。
中国人移民合法化?这怎么行!
媒体开始大肆抹黑,《工人倡导报》出现了“中国蝗虫论”:
“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这群中国人开始成群飞离落基山脉,像吞噬一切的蝗虫,散步到全国各地。日薪只要1美元的人,在我们国家是个危险因素……现在就要开始对付他们,我们要求政府禁止中国人入境。”
《哈珀斯周刊》上,刊登了黑华工的漫画:
“他们将遍及全国并接管所有工作,对全国白人工人这将成为威胁,无论你制靴还是制雪茄。”
一些全国性报纸,诽谤中国人是工贼和垄断者的爪牙,讽刺他们是驯服机器。
cheap labor(廉价劳力)
排外者还认为,雇佣中国劳工的资本家太恶毒,是在变相支持奴隶制,制造“不公平竞争”(因为在他们眼里,华工又能吃苦又便宜)……
“我们废除了黑奴制,但这些资本家正在努力恢复它。”
当人不再被当成“人”,恐惧就散播开了。
“杀死中国人是正义的?”
从反华情绪到暴力行动,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加州失业人口大量增多,针对华工的种族动荡、街头骚乱一次次上演。
诞生了所谓“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刑”。
1871年10月,在唐人街,数百洛杉矶白人和墨西哥人,开始枪杀中国移民。抓到的中国人被施以私刑:被吊在教堂塔顶、大篷车顶部、门柱上……
白人还砍掉一名中国人的手指,受私刑的还有1个小孩、2名中国女子……并放火毁坏中国人的房屋……
失业的恐惧,演变成了种族迫害,甚至成了政府行为——
旧金山制定了奇葩法令:
“你不能挑扁担在人行道行走。”
“任何被捕的中国人,头发不得超过1英寸。”
华工问题,还是两党博弈的工具。
彼时的美国国会由反对蓄奴制的共和党领导。后来,民主党人认识到“华工是民主党复兴的关键一环”。于是民主党开始动作了,他们炒热华工议题,利用其拉选票,获得支持率。
由此,国家级的排华运动终于启动。
1875年,国会通过《佩吉法案》,禁止合同工和妓女移民美国。
看起来好像和中国人没关系?
你要知道,当时的美国人认为:
中国人里,男人都是苦力,女人都是妓女。
什么样的中国女人可以移民美国?只有商人的妻子。
想来美国的中国女人,必须证明自己以前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成为妓女。
(终于出现了比“证明你妈是你妈”更难的问题)
为啥立法紧盯着中国女人呢?
很简单,没有女人就没有后代,移民就会减少、灭绝。
但他们还嫌太慢。
终于到了1882年,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一整代中国劳工进入美国。
已经在美国的中国人怎么办?国会规定如下——
“这些人不能被同化为美国人,文化上差异太大:外貌、语言、服装、饮食、敬拜的神……他们与欧洲移民不同,他们不能成为美国公民。”
此后的《排华法案》,每十年更新一次,以更有效地控制或禁止中国人来美。
终于,唐人街成了孤岛。
除了这里,他们在其他地方找不到住房和工作。
而唐人街以外,更是地狱。
1885年,因加州某镇一名议员被杀,一群白人聚集到唐人街大喊“杀掉中国人”“烧毁唐人街”。
1887年,刘易斯顿附近的一处河岸发现了很多腐尸,尸体布满枪伤,或被肢解。经调查,死者为34名中国矿工,生前遭受伏击、酷刑折磨,凶手是美国人。
最后,他们都被判无罪。
如果说犯罪只是频发的局部噩梦,那么身份管制,则是当时所有美国华人的噩梦。
1892年国会通过《吉里法案》,规定说“华人必须携带贴有照片的身份证”。
因为身份难拿,于是诞生了一个词叫“纸生仔”,即用买来的假文件、假身份实现移民。
旧金山的移民检查站(拘留所),就专门负责清除这些“纸生仔”。
从1910年到1940年的30年间,超过10万中国移民出现在这里,他们或被拒入境,或被驱除出境,很多人经历了残酷的审讯、拘留,有的被关押1年以上,最久的达到了756天。
审讯,一般会持续两三天,由移民官提问,问题多达200~1000个,涉及家庭、住宅、邻居、个人等各种你想不到的怪问题……
1943年,美国终于废除《排华法案》,但某些规定还保留着——如中国公民不得拥有财产,劳工来美须遵照配额制度——每年仅允许105人来美。
很可惜,它的出台或废除,都是现实利益的考量,而不是为了捍卫华人的人身权利。
它虽然废除了,但美国还是在说:
你可以存在,但你还是异类。
他们似乎从没法成为
合适的主流部分
历史学家吉恩·菲尔泽觉得,排华运动就是“种族清洗行为”,它本质上不是关于劳工,而是白人纯化,以及“我们如何摆脱‘异类\’” 。
1873年,俄国人巴古宁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中提出“黄祸论”,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会对西方国家造成巨大威胁。
黄色,不仅是低劣的种族色,还是恶魔色。
1885年美国旧金山某杂志上的排华漫画,并标注有:中国老虎的魔掌。
《排华法案》的另一导演虞丽幸(Li-Shin Yu),曾组织一群来自哈佛、耶鲁、威廉姆斯学院等顶尖大学的美籍华裔学生观看这部纪录片。
看到一半,他们不得不暂停。
因为这些孩子发现,他们竟然对自己祖辈的遭遇一无所知。
被折磨,被欺辱,被驱赶……到最后,居然被遗忘了。
身处中国,我们离这段同胞的历史也无比遥远。
多亏有《排华法案》这面镜子,帮我们照见过去的景象。
但Sir还是那句话:
当谈到一个国家的印象,最怕的就是简单化。
简单化的爱,和简单化的恨,都可能产生悲剧。
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因为我们需要把握现在。
或许当年轻一代看完《排华法案》后,再看如今的时事,感触不会那么轻:
这可能是竞选辞令,也可能是个人片面的种族观点,还可以是出于利益的政治口号。
但无论如何,这不是一句玩笑话。
看到历史,才发现时事好眼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日以继夜的四百击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新闻推荐
我县召开2018年第4次规划建设项目专家评审会听取太和十幼新建项目方案设计等规划设计方案汇报
6月21日,我县2018年第4次规划建设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县城乡规划管理局召开。会议听取了《太和十幼新建项目方案设计》《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