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名“海阔天空”的收钱方主动在微信上将黄先生加回好友,向黄先生表达了歉意,并表示将尽快归还“误收”款项。随后,收钱方分别于7月10日、7月15日和7月16日,分三笔将共计87500元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宝转账及微信转账的方式返还给了黄先生。至此,“新华调查”关注的这起“微信转账转错人”事件算是尘埃落定了。
看到这样的事情,不由一阵心悸:朋友圈里,真的不全是朋友。这个曾经为之不停滑屏、魂不守舍的“圈”,其实是个江湖,你在社会上能碰到的招摇撞骗,在这里一样都不少。朋友圈,真该清理了,至少要谨慎扩容。然而,即便感触再痛彻心扉,相信很多人还是发现自己真的一刻也离不开微信了,尤其随着微信功能越来越强大,不仅能交朋友、视频对话、留语音、当钱包、扫码乘车、打游戏……当全部生活都被它绑定的时候,微信真就是一个四角整齐的模拟社区了——它让你宅在家里不寂寞,动动手指就逛街。
这注定,在“风险社会”的大环境里,这个线上社区未必就能不受侵蚀。包括诚信在内的现实中所有个人品性也会“线上复制”。“天道酬勤,人道酬诚”“人无信而不立”……这些面对面场景的人际交往的道德教谕,也应该适用于线上的生活界面。接下来,“诚信管理”就有必要移植于网络社会了,公共管理需要追随这种改变。
现在,很多技术环节的“安全设防”,包括个人金融安全管控等,都是微信,淘宝等交易平台在提供。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骗局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技术水准和防护能力千差万别的平台就显得左支右绌,防不胜防。怎么办?统一的、指导性的技术底线标准,技术参数和安全接口互融互通的国家层面的交易“防火墙”构建,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前提是不违背市场竞争格局和技术提升。如果可能,这应该与个人账户的统一性和唯一性相配合,更有利于个人财务信息的追溯和即时监控,比如,对于“微信转错账对方不还钱”,收钱一方的资金流水一清二楚,数万元的不明收入入账,“不当获利”一眼就能看穿,强行划拨和冻结都不是问题。因此,实现移动支付安全,需要摆脱各平台各自为战的松散局面,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交易平台的构建,或是可行途径。
再就是,随着网络交易密度越来越大,真正诚信社会的构筑,越来越不能忽视网络领域。微信支付团队最近称,一旦发现类似“转错账”事件,若与收款方协商无果,建议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那么,我们的法律系统准备好了吗?显然,这就牵涉个人诚信数据系统的建立了。最近,为了治理“老赖”,银行、铁路、民航等部门已经实现了信息共享,那么,类似“收钱不还”的老赖,其实也可以借鉴,个人诚信一旦出现污点,就得承受在求职、出行、消费等方面的掣肘,这样,“贪小便宜而失去整个人生”的代价就得让一些人掂量掂量了。当然,这里的条件是,个人账号、对公账号的唯一化和实名化,以及财务信息的可精准追溯。
说到底,对于“转错账要不回钱”这种事情,道德谴责应该有,但见财起意的人在概率上总是存在的,任何安全防护系统的构建,都是“防小人不防君子”,而且优质的公共管控,在治理效果上,应该是防止“君子变小人”,能把“小人变君子”,有着让社会良性运转的取向,这是“良治”致“良知”的最好体现。近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另外一起“微信转错账”案件作出判决,判令收款者退还转错款项,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报评论员肖明君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经营数据蕴含哪些新变化?下半年哪些改革将重点推进?国务院国资委17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