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儿女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求学生活,当他们扎下根以后,不少老人为了照顾幼小,同样也随之来到城市,过上了新生活。老来换环境,生活有些不适应;育子理念上,两代人未必能合拍;医保在老家,异地不便看医生……如何让“带娃老人”安度晚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由于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年龄差距导致的代沟,“带娃老人”难免会和年轻人产生摩擦与纠纷。比如,不论在饮食上还是作息规律抑或育儿观念上,“带娃老人”的“老做法”和经验之谈与子女们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导致他们之间不时发生观念上的冲突。
尤其是在育儿观念上,虽然伴随着社会变迁,“经验派”的做法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带娃老人”的观念却很难改变,毕竟“当年儿女也是这么带大的”。老人的“经验派”和儿女的“教科书派”不时发生较量,这些摩擦和冲突导致“带娃老人”或多或少产生一些情绪问题甚至心理问题。
很多“带娃老人”尽管和子女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却有很强的“外地人”的漂泊感,缺乏归属感与身份认同。笔者的母亲在老家并不爱看电视,来武汉帮忙带孩子之后,空闲时间却很喜欢看电视。在武汉,母亲没有其他亲戚朋友,也没有熟悉的邻居可以串门,精神孤独的她只好通过看电视排解内心的苦闷。
和其他老人一样,“带娃老人”也有“老有所乐”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这种需求不会因为换了一个地方就消失。
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驱动着“带娃老人”来到子女身边,帮助他们分担压力。只有读懂他们的爱与痛,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带娃老人”融入城市。不论是子女加强与老人的互动交流,还是促进医保异地报销落地,抑或让“带娃老人”融入社区、老有所乐,要想避免让“带娃老人”沦为边缘群体,恐怕需要更多的“制度补血”与人文关怀。
新闻推荐
辽宁省政府近日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的政策,让全面二孩政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