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27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被提名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人体器官组织捐献与移植特别委员会名誉主席。近年来,中国在器官移植领域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不断开创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崭新的篇章,助推全球器官移植发展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构建阳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献移植体系
2017年,我国完成器官捐献5146例,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其中,86%来源于公民逝世后捐献,14%来源于亲属间活体捐献。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达到3.72,创历史新高。
当前,为了让人体器官资源得到公平、透明、高效的分配,中国正通过日臻完善的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筑牢社会公众的信任基石。
——明确器官分配遵循区域有限原则、病情危重优先原则、组织配型优先原则、儿童匹配优先原则、血型相同优先原则、器官捐献者直系亲属优先原则、稀有机会优先原则、等待顺序优先原则等国际医学共识。
——规定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器官分配系统外擅自分配捐献器官。
——确保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在几秒钟内自动运算出最匹配的患者名单,缩短器官捐献到器官移植中所耗费的分配时间,大幅提升分配效率。
与此同时,中国器官移植技术达到新高度:自体肝移植、无缺血肝移植等肝脏移植技术实现国际领跑;供受者血型不相容肾脏移植技术得到突破;单中心心脏移植临床服务能力居世界前列,移植技术突破6小时禁区……
严格行业内部评审和准入,每年对器官移植医院开展飞行检查,确保器官分配溯源性、公平性;依法严厉打击器官买卖犯罪,10年来共破获器官移植“黑中介”32个,捣毁14个非法器官移植窝点……科学高效、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中国器官自愿捐献和移植工作体系日益完善。
坚持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自愿、无偿原则,杜绝“移植旅游”,保障器官捐献者和接受者权利;交通、航空、铁路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绿色通道工作机制,保障人体捐献器官顺利转运;明确红十字会参与器官捐献的第三方职责,由红十字组织对困难家庭开展人道主义救助……以人为本、遵循伦理、符合国情的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到2017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数与移植数均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国。
器官移植改革快马加鞭“中国模式”影响日益扩大
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称为“中国模式”。
从“反对器官贩卖全球峰会”到全球践行伦理峰会,再到世界卫生组织边会;从香港到梵蒂冈,再到日内瓦、马德里,中国医学专家的身影在世界器官移植舞台上频频闪耀,“中国模式”成为国际器官移植会议屡屡提及的关键词。
“中国模式”可以概括为六大特点:
——全面构建国家层面的器官捐献移植法律框架,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五大科学工作体系。
——创造性提出中国心脑双死亡的器官捐献科学标准与流程,确保器官获取符合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化的监管平台,器官移植监管步入大数据时代。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捐献与移植人道主义救助体系,促进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创建全社会参与的捐献移植保障体系。
——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培育器官捐献是大爱的人文精神。
本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上,世界第一大器官捐献国——西班牙器官捐献与移植研究院院长马蒂·马尼亚利奇认为,当前中国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足以成为世界楷模”。
在这次会议上,150余名中国器官移植专家应邀参会并发言交流,中方出席人数创历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之最。
中国,正在逐步实现从规则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华丽转身。
下一步,我国还将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促进跨国人员交流与合作,推动器官移植改革向纵深迈进,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创人类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美好未来!(新华社)
新闻推荐
7月18日,农村留守儿童代表在中建八局重庆来福士项目工地展示刚刚获赠的书包、文具等礼物。当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