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当下在流量不清零、取消漫游费等惠民举措陆续实施的同时,营运商提供的优惠资费套餐却往往潜藏着种种“套路”,使不少消费者对降费“只闻其声不见其实”。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督促电信企业,诚信经营,全面彻底地落实提速降费要求。
提速降费 为何花费更多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今年6月,我国手机用户的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已经达到4.24GB,远超去年同期的1.55GB;今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流量平均资费相比2017年年底降低了46.2%。
然而,不少消费者特别是老用户对于“降费”的获得感并不强,有的甚至花费更多。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电信服务类投诉超过1.6万件,同比增加26.3%;主要投诉内容是套餐资费不明确、告知不详实、收费名目繁多等问题。
“套路”在面上 降费在“深闺”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得不到降费实惠的背后,是电信消费套餐的诸多“套路”。
套路一:规则复杂要“精算”。虽然手机套餐资费信息都是公开的,但其使用规则和条件纷繁复杂。
消费者算了一笔账:19元套餐虽然只包括1GB流量,但超出后可叠加当日有效的1元/800MB流量包,即使每天叠加一个流量包,一个月也只要49元(19元+30元),再加上通话费,怎么也到不了客服推荐的“199元全国不限量套餐”。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冯念文认为,套餐“机关重重”的背后是运营商的“心机”,消费者想要享受到降费实惠,必须先成为“精算师”,“这是不公平的”。
套路二:客服推荐“升多降少”。消费者可以通过咨询运营商客服来了解和选择套餐,但不少消费者反映,通常客服推荐的都是高价套餐。
记者拨打某运营商客服,提出因流量不足希望更换套餐,客服人员直接建议从目前的38元套餐升级到99元不限流量套餐。直到记者主动提出是否可以换成更便宜的套餐时,客服才表示也可以办理。
套路三:流量“加油”价格高。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尽管整体的费用看似降低了,但5元/30MB、30元/500MB的高价套餐外“加油包”普遍存在,成为“吸费黑洞”。
套路四:“不限量”套餐“达量降速”。三大运营商目前都推出了流量“不限量”套餐,但实际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如规定在使用到20GB或者40GB的流量后会降速,或者在流量封顶后自动断网。如果想要恢复到正常速度,则需要叠加更高价格的“加油包”。
套路五:捆绑销售,资费只准升不准降。许多消费者在办理手机套餐时,运营商会赠送宽带服务,二者资费不能单独改动。深圳王女士去年办理了某运营商的“136元赠送宽带”的电信套餐,但套餐内流量只有1GB,且不能更换成其他流量资费优惠的套餐;如果超流量就必须支付30元1GB的“流量包”。王女士每月实际通讯费超过170元。
“提速降费整体是不断取得进展的,但运营商在设计资费过程中,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设计种种‘套路\’。不解决这个问题,降费就难以落到实处。”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说。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近一段时间,辽宁多地持续高温,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甚至突破了40摄氏度。罕见的高温导致养殖池内的海参出现了大量死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