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孝东
近日,一段青海茶卡盐湖变成垃圾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一些游客无视垃圾桶,将穿过的塑料鞋套随意乱扔,颜色各异的塑料垃圾铺满景区走廊。原本澄澈空明的“天空之境”变成“垃圾之城”,网友直呼“太煞风景”。每到旅游旺季,总会有些不文明行为见诸媒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原因,有个人文明素养的欠缺,也有社会管理的滞后。
随着经济能力提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难事。节假日期间,钞票随身带,相机身上挂,家人伴左右,出门去看看。然而,出门之后,不少人却没有随身装备好“文明”。一些人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高谈阔论;在景区乱刻乱画、随意涂鸦,甚至随地大小便,随手扔垃圾。在“看世界”的行程中,处处都能留下“到此一游”的踪迹。殊不知,这些踪迹既有损个人形象,也对公共秩序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外出旅游,游客自身首先要增强文明观念,加强文明修养。旅游景点既是公共场所,也是社会资源,容不得任何人的“任性”行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多想想大家,多问问合适不合适,多掂量掂量社会影响,真正做到“带走的是好心情,留下的是好印象”。文明素养提升,除了个人道德自律,也要社会的规范和引导。要更好发挥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评价综合作用,完善舆论监督、道德约束等机制,营造“人人有道德、人人守公德”的良好氛围,真正让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革除陋习,规范旅游行为,还要用好法治手段。早在2006年,我国就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2013年,《旅游法》正式实施,对文明出游作出了具体规定。 2016年,《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旨在通过设立黑名单制度,给旅游者划定“硬杠杠”。要让这些规定真正发挥效力,必须在执行上下足功夫,给那些不文明游客真正带来“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的震慑感。如此,才能倒逼游客时刻注意自己言行,让文明成为旅游“标配”。
新闻推荐
7月31日,深圳房地产调控升级,新增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并成为首个出台限售政策的一线城市——“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动产权登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