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印度高校的学生在上课 (资料图)
英国伦敦街头的中国游客
伊拉克面临荒漠化的严峻挑战(资料图)
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
伊拉克专家
欲移植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
新华社巴格达8月9日电 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出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两河文明。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加之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曾经辉煌的两河文明逐渐被沙尘掩埋。今天,处于战后重建中的伊拉克依旧面临荒漠化的严峻挑战,当地专家期盼伊拉克从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中获益,让“文明的摇篮”免受风沙侵蚀。
“中国有着不可思议的沙漠绿化经验,毫无疑问可以与伊拉克和世界分享防治荒漠化技术。”伊拉克国家荒漠化防治委员会农业副总工程师萨马德·卡米勒·阿里在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说。
2013年,阿里作为农业顾问参加了在宁夏举办的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在宁夏沙坡头,阿里和来自中东十多个国家的专家一起考察学习了沙漠中筑起绿洲的麦草方格固沙法。看到一望无际的草方格把流动的沙漠“套牢”,5道防护林为沙漠上筑起的宝兰铁路保驾护航,阿里说,这是中国沙漠中上演的绿色奇迹,它使“数以千计公顷的荒漠变为绿地,许多之前荒芜的沙地变为漂亮的农场”。他坚信来自中国的防治荒漠化技术可在伊拉克大有作为。
伊国家荒漠化防治委员会数据显示,伊拉克高达90%的国土面积受荒漠化威胁,45%的农业用地面临干旱和荒漠化风险。但这些都不能阻挠阿里的决心。他说:“我的梦想是把从中国学习的防治荒漠化经验移植到伊拉克,把沙漠变为绿洲和森林。”
印度媒体 赞中国高等教育领先于印度
印度《明特报》网站8月8日刊登题为《印度能从中国高等教育崛起中汲取哪些经验》的文章,文章称,近日著名的菲尔茨奖颁给了斯坦福大学印度裔数学家阿克萨伊·文卡特什,此事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印度缺乏学术人才和世界级研究机构的哀叹。
文章表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培养学术人才方面远远超过了印度,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卓越。直到21世纪初,印度与中国在顶级大学数量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方面还只有些许差距。此后,中国就远远领先印度了。
文章称,在最新的英国QS世界教育机构500强榜单上,中国榜上有名的大学远远超过了印度。中国有20多所大学名列500强,印度只有9所。在研究论文引用数量及其影响方面,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也显而易见。
文章指出,印度研究机构之所以进不了优秀名单,原因之一就是研究产出水平低下,而这往往是大学排行榜的重要考量因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利用多个五年规划,齐心协力,改进了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专注于研究,并在授予博士学位方面逐步超越了美国。
文章称,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帮助中国在大多数量化指标上明显领先印度,从世界一流机构的数量到论文引用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文章表示:“为何中国的高等教育遥遥领先于印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首先加强了中小学教育体制。”据《参考消息》
莫斯科市长
称借鉴中国大都市发展经验
8月9日,俄罗斯莫斯科市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在接受记者德米特里·基谢廖夫采访时表示,莫斯科政府借鉴东方,尤其是中国一些大都市的经验在市内进行整改。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基谢廖夫问,莫斯科是否参考西方或东方的某些城市?索比亚宁回答说:“东方有很多同类城市,首先当然是发展迅速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潜力和人口数量都跟我们不一样。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在很多方面,虽然落后不多,但我们还追赶不上他们。”
此外,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称,莫斯科市副市长胡斯努林表示,正在考虑吸收中铁建利用其隧道掘进机,修建从莫斯科地铁二环的“创新者大街”地铁站到莫斯科郊外“科穆纳尔卡”镇地铁线。
报道称,这条新地铁线共有7个地铁站,工程造价50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54亿元)。胡斯努林表示,俄方正在进行现场勘探和各项准备工作,并计划签署让中国公司参与建设这段地铁的合同。建设工作计划于2至3个月后开始,2023年前完成。对于选择中铁建,胡斯努林强调,中铁建目前正在莫斯科参与建设从“维尔纳茨基大街”至莫斯科大环线的一段地铁,中国公司具有较好的信誉。
2017年,莫斯科市政府与中铁建签署协议。根据协议,中铁建负责承建莫斯科西南区阿米尼耶沃公路、米丘林大街、维尔纳茨基大街地铁站,同时还在3个地铁站之间建设长为4.6千米的区间隧道。(环 球)
英国旅游业 中国移动支付方式广受欢迎
8月8日,在伦敦牛津街的费雷泽百货商店里,中国游客小韩拿着购物筐里的几件化妆品准备结账。服务员丽莎看了看小韩的中国面孔,开口询问道:“你用支付宝结账吗?可以再打八五折。”
英国旅游局今年7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访问英国的中国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33.7万,比前一年增加了29%;中国游客在英旅游期间花费共计超过9亿美元,比前一年总花费增加了35%。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使英国旅游局已经把中国定位为“全球最具价值的游客来源国”,也使得英国更多商家欢迎来自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的便利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游客满足于单纯“买买买”的旅游模式。如今,中国游客在英国的旅游消费理念正悄然升级。
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相比2015年以前,中国游客近年在购物方面的消费逐渐下降,更多的钱花在旅行消费和观光体验上。
“到英国参加高端、小众游的中国客人越来越多,比如英国乡村狩猎游、古堡游、骑马游、品酒游等。”她说。
此外,诸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温莎城堡等主要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中文讲解器。伦敦的部分火车站推出中文广播。一些景点特意加入中国元素,比如莎翁故居里的汤显祖雕像。不少英国博物馆还在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中国文化特别活动。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将于8月17日全国公映,影片由同名纪录剧集改编而成,记录了山城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群体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