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来华读书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局部)在越来越多中国人出国留学的时候,许多老外却来到中国求学。有报道称,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各高校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其实,这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晚清之前,中国一直都是外国人留学的首选。
“幸福”的日本留学生:
衣食住行从不担心
据史料记载,外国派遣子弟来我国留学,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但大量地吸收外国留学生始于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历史时期,由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国家的强盛,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周边各国纷纷派遣使者入朝,其中就有不少留学生。在这其中,尤以日本的留学生最为著名。早在隋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进入唐朝之后,从日本来华的使节和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人也把中华的文明传到了东瀛。
当时的日本政府对赴华留学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留学生均为精挑细选而来,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在使团起航前夕,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来到中国后,这些留学生大都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唐朝的最高学府,不过,留学生是分等级的。国子监下分六馆,即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馆。依据《唐六典》,进入哪一个学馆要看家庭出身背景。如“国子”的学生,父母的官衔一般要在三品以上;“太学”的学生,父母的官衔一般要在五品以上。另外,留学生入学前还要接受汉语水平测试,不合格的人,也是没有资格入学的。如日本贵族子弟橘逸势,尽管书法水平出众,但因为不精通汉语而无法进入太学,后来只好修习琴艺,在长安呆了不到两年便怏怏而归。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对番邦属国一般都采取睦邻友好的政策,这些日本留学生入学之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比如鸿胪寺每年要从国库拨粮供这些留学生使用,留学生在唐朝学习期间的食宿和四季的衣服都是由唐朝负责。此外,还尽力满足他们登第入仕的要求,在科举考试中设了一门宾贡科。宾贡科及第的留学生,允许其在唐朝入仕做官,愿意定居唐朝的留学生,还给予免除徭役的待遇。
“多舛”的朝鲜留学生:
受政治关系影响大
与日本一样,我们的另一个邻国——朝鲜也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留学生。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其中最强的是新罗。为了学习中国的政治文化,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留学生,通过这些留学生引进唐朝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繁荣。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和朝鲜进入了留学“蜜月期”,唐宋两朝,许多来自朝鲜半岛的留学生不远万里奔赴中华,在两国的友好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明代的时候,这种“蜜月期”被朝鲜的对元政策打破。
其实在明朝建立之初,统治朝鲜半岛的高丽与中国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重开科举,特诏高丽有经明行修之士赴京师会试,不拘额选取。高丽派朴实、金涛等前来赴考,金涛一举中三甲第五名。可是,两国关系很快出现裂痕。由于高丽长期臣服于元朝,而且两国王室世代通婚,所以高丽与北元(1271-1391)一直藕断丝连,加上连续发生明朝使节在高丽被害事件,两国关系紧张起来。不久,明朝进军中国东北,完全控制了辽东地区,高丽和明朝之间又面临着边界划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丽的留学生派遣不可能顺利进行。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史称李朝(1392-1897)。李成桂即位后,立即向明朝表示事大之诚,并多次请求颁赐国王印信、诰命。但是,明太祖出于对高丽的恶劣印象,对李朝政府十分戒备和冷淡。所以,李朝政府尽管希望能像前代那样继续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却未能成行。后来,李朝的国王又多次向明朝的皇帝上书,希望能够派遣学生来华留学,无一例外都被明朝政府拒绝。
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面对中国的新兴王朝,李朝却对派遣留学生赴华的事情只字不提。这是因为李朝统治者从骨子里瞧不起清朝,认为其是“胡虏”,没有什么好学的。即使派人,也是学习历法,像明朝时期那样隔三差五上书请求派遣学生留学的场景,在李朝政府完全绝迹。
“神秘”的俄国留学生:
了解西洋世界的一面窗
虽说朝鲜在清朝时期不再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但是清朝国子监中的留学生并没有因此断绝。在这些留学生中,一些来自俄罗斯的金发碧眼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明清交替之际,从属于俄罗斯的哥萨克人不断侵入黑龙江流域,向清朝管辖下的当地少数民族收取实物税,并构筑堡寨屯驻。随后,清军和俄罗斯展开激战,在双方都付出大量伤亡的代价后,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这两个条约为中俄双方带来了和平。
根据《恰克图条约》第5条规定,清朝协助俄国在北京建立一座东正教堂,俄国则定期向北京派遣传教士团和留学生。传教士由清朝“供以膳食”,留学生由俄国“供其膳费”。
俄国留学生来京,主要学习满文、汉文。俄国政府规定,派往北京的留学生,“自他们到达北京之日算起,学习期限为十二年,期满后即行返回俄国”。到了道光年间,因为这些俄国人思乡心切,学制改成了五年。
清初,为了处理中俄两国的关系,出于外交事务的需要,政府专门在北京设立了“俄罗斯文馆”,选派八旗子弟进馆学习俄文。俄国传教士和留学生来京,有不少人被清朝聘为俄罗斯学教习和理藩院的翻译。其中,随第二届传教士团来京的留学生伊拉里昂·罗索欣,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起担任俄罗斯学教习和理藩院翻译。出于教学的需要,罗索欣编了一本《俄罗斯翻译捷要全书》,这是中国学生使用的第一部俄语教科书和辞典。
此外,俄国传教士团和留学生来京时,还带来了许多俄文书籍,其中数量最多的一次是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俄罗斯赠与了中国357本图书,道光帝令将这批书籍收藏于理藩院,以待日后组织翻译。随后这批书籍的书名先被译出,内容涉及俄国历史、地理、数学、武器、医药等诸多方面,京师“好事者争相传录”。可以说这些书籍,为闭关锁国已久的中国人,打开了了解西洋世界的一面窗。
新闻推荐
近期多个台风直接登陆或影响上海,主副食品市场供应是否充足,价格是否稳定?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今天(8月18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