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1021—1086)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在特定的时空中,以意象的特有属性,开掘了一种深婉不迫的特殊诗意。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三年(1070)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四月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其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梅花》,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钟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正是王安石诗歌风格的分水岭,之前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直截刻露,为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平则鸣”;之后在创作上“穷而后工”,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大量的写景诗和咏物诗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此诗即为此体的代表。
通常,对《梅花》解读:不引人注目的“墙角”有“数枝”不易为人所知的“梅”花,又时值“凌寒”,空间和时间对这株植物的自然展现都有着极大的限制——限制,是人才的磨刀石(张继刚语),但它依旧傲然独放。首二句,很清晰地写出了梅花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骨气。后两句,是在“谓宾倒置”,因为“有暗香”幽幽而“来”,所以尽管身在“遥”远之处,也“知不是雪”。以雪白来比梅,是在说花的冰清玉洁;以暗香来说梅,是在说花的内质魅力。全诗以梅喻人,崇尚高洁品行。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王安石变法的“未成”之路,可见北宋局势复杂和严峻,尤其是在罢相之后,体悟更深、思考更远。此时,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梅花》,它的光芒自然不同!
王安石笔下的此梅,是“墙角”的,比不得“白玉堂前一树梅”(唐·蒋维翰《春女怨》)的高大与光亮,如荆似棘,不起眼,也不可能被人待见;是“数枝”,不像“一树寒梅白玉条”(唐·张谓《早梅》)那般突出和精致,有种零乱感、繁杂状,还伴有无所谓的随意性。尽管如此,它不自怨、不自弃,在“凌寒”到来之际,依然“独自开”,大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袁枚《苔》)的志向与执著。坚定的志向与执着的追求来自什么?答案在最后一句:“为有暗香来”——只要有“暗香”存在,无论是“墙角”的偏僻,还是“数枝”的零散,都不会被“雪”所错代(第三句:“遥知不是雪”),更不会“藏匿深山无人知”。如此,便想到王安石的变法,曾几时他不是被排挤到“墙角”?曾几时他不是被零散为“数枝”?曾几时他不是误作白雪而无我?正因为他有独到的“理财”“整军”变法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历史的深远处清晰地闻到他的人格“暗香”。
因此,《梅花》传递的人性之光,即:第一个吃螃蟹的,要勇敢,更要有智慧。思考已经成熟、目标已经框定,欹嵚历落(即:品格独特、心地光明)地行走显得尤其珍贵,即便到达不了彼岸,留下的脚印必定是端正的,倒下的身体依然指向前方。
新闻推荐
第18届亚运会正在印尼举行,赛会共设立40个大项、67个分项和465个小项,数量仅次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本来力图“瘦身”的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