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令海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健康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父母都十分注重孩子身体健康、智力开发等,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更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日前,在区二院儿童保健科心理健康活动室,心理科主任张建芬给家长们介绍道。
“孩子今年3岁,上幼儿园后不爱说话,老师说孩子在学校很听话,就是不爱表达,可她在家里的时候不这样,说话很清楚,也很活泼。”前来咨询的家长王女士表示,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变得跟在家时不一样。
“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由于害怕、恐惧等因素,她本能的心理建设是将自己保护起来,而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通过行动表达出来,有的孩子会哭闹,有的孩子会变得自闭,这需要家长和老师仔细观察,通过心理辅导疏通孩子心理的症结。比如可以在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先和孩子沟通,提前假设,引导其想象明天去上学会碰见哪位老师,见到老师要说什么,会吃什么饭、上什么课,让孩子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有提前认知,孩子第二天上学就会想,我可能遇这些事,我该这样做……”张建芬耐心地向咨询者们解答着问题。
记者在区二院看到,这里设置了婴儿抚触室、儿童观察室、绘画室等,对不同月龄的儿童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月龄42天的主要对其进行抚触治疗、保健指导;月龄12个月的对其进行认知指导,月龄24个月的幼儿对其进行视力筛查、心理评估等。记者了解到,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事业才刚起步,目前很少有家长关注,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会到医院治疗。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出现问题才去教育,而是通过日常心理干预,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得更强大,构建起自己的保护屏障,不会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问题。”张建芬介绍,“我们设置了幼儿心理健康活动室,有专门的医生教父母婴幼儿抚触,还可以让大点的孩子绘画涂鸦,搭建沙盘,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比如绘画、造型,可以反映出孩子某些特性。如果将某一些人或物画得过于简单,则表示其想忽略或逃避这些人或物体。”
一个真正健康的儿童,不仅指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正常能力,健康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无病即健康”的旧观念了。“咱们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一个孩子的性格在三岁前就基本建立起来了,所以这段时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好的时机。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使幼儿能更系统地培养健康心理。可以通过课程、视频、书籍等途径,帮助幼儿分辨合理和不合理的信息,引导幼儿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
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但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幼儿保健工作的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变化,我们才成立幼儿心理健康活动室,除了日常接待家长外,我们还会定期到社区、学校举办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采访最后张建芬告诉记者,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新闻推荐
画中话据上游新闻报道,8月18日,重庆市开州区通报了近期查处的几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017年10月8日晚,开州区公安局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