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磊
“三秋”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从《采葛》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情诗,形容的是一个小伙子和他心爱的姑娘一日不见却甚是想念的思恋之情。“三月”“三秋”“三岁”是一个思念加深的过程,逐层递进。所谓夏采葛、秋采萧、冬采艾。采葛的时候正处在情感初期,一天没见就好像过了三个月那么久;到了秋天采萧的时候,相思更浓,一天不见就像是过了三个秋季;而到了采艾的时候呢,感情更深了,一天不见就像是过了三年那么久。
三秋有时也被当做年的代替,一秋为一年,三秋则为三年。晋朝陆机《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宋代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北周庾信《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三秋不如一麦忙”指三秋再忙,也比不上麦收忙。这里的“三秋”指的是秋收、秋耕、秋种。浩然《艳阳天》三章:“常言说,三秋不如一麦忙。在这样的日子口,不论是谁,都得下地干活儿;不劳动,光在家等着别人送到手上再吃,那是不行。”“三秋”还有这么一说。当代有三个女画家:施秉端(聆秋)、施秉庄(浣秋)、施秉雅(味秋),她们生于福建长乐的施氏家族,父亲施景琛(1873~1955年)字涵宇,晚号泉山老人,生有四子八女。老人曾创办泉山学校(民国后改为女子职校),著述颇多。其三位女儿幼承家学,对诗词,绘画,颇多建树。20世纪40年代,她们三人曾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举办三秋画展,名噪一时。故在当时,书画界将她们三人称作“三秋”。
新闻推荐
本报讯(师锋刚问曙勃)彬州市共有农村(社区)党组织233个,农村(社区)党员6285名,近年来,为满足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