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留给亲人的最后秘密

来源:成都商报 2018-10-20 01:19   https://www.yybnet.net/

近两个月来,藏在北京西交民巷深处的中国首个公益遗嘱库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前,有约7500名老人排队立遗嘱,有老人天没亮就揣着房本赶来排队。预约立遗嘱的人数排到了明年12月。

遗嘱,在这里不再是忌讳的事,和“婚丧嫁娶”一样成了老人争相置办的项目。

防儿媳防女婿好不好?

9月11日,身着红色碎花衬衫、黑色棉质运动裤的61岁贾姓老人来到遗嘱库,将北京朝阳区某处4楼的一房产写进了她的遗嘱,并指定只归她身患糖尿病的儿子一人所有,不作为儿子的夫妻共有财产。“媳妇对您儿子好吗?”“好啊,但和我分着过呢,现在的女强人哪能和婆婆过到一块去……现在的媳妇,你一给她,一甩脸就给你轰出去了,不敢写。”

在防儿媳和防女婿这一点上,老人们表现得十分默契。中华遗嘱库2013~2017年间近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比例达到99.93%。

北京市精诚公证处主任李宗勇回忆,以往子女结婚,父母的遗产并不会指定留给某一方,默认儿子或女儿夫妻俩共有,而现在留给自家孩子个人所有居多。面对居高不下的离婚率,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会有天然的不信任感。

接触遗嘱公证20多年的公证员李辰阳毫不讳言,防儿媳防女婿条款是家庭和谐的炸药包,试想老人去世后,儿媳或女婿看到遗嘱上财产只留给儿子或女儿会怎么样?

这并非耸人听闻。当场开启遗嘱宣读后,李辰阳观察到,有的夫妻俩有说有笑地来,妻子看到遗嘱后当场阴下脸的;有的夫妻俩牵着手来公证处,最后一方撂下一句话自顾自先走的;还有男士在拿到父母的遗嘱后瞪大眼睛对李辰阳说:“唉哟,我爸妈这样写,这个遗嘱我绝对不能拿回去,我们夫妻感情会崩溃的。”

有时碰上犹豫不决的老人,李辰阳会多问上一句,“为什么要加这条呢,您儿媳对您不挺好的吗”,老人无奈地告诉他,“我就怕他们离婚。”“你写了人家才会离婚呢。”李辰阳苦笑。

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主任尹艳贺则认为,和结婚后夫妻俩获得的财产不同,遗产是父母留给子女的财产,谁都不希望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破裂后,对方带走一半。我国于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

一张冰冷,另一张温暖

在遗嘱库,一张张幸福留言卡和遗嘱捆绑在一起,两张纸温差很大。一个字句冰冷、生硬,另一个温暖和煦,自带情感。多位父亲和母亲想要淡化遗嘱有关“钱”的属性,在留言卡里给子孙们留下忠告:“有好的身体什么都有,没有好的身体,什么都没有,切记,切记。”“拥有一些财产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妈妈最希望看到你一生快乐”。

留言卡里压轴的那句话常常和死亡有关。有老人在那句话里要求去世后,请子女务必将他的骨灰撒入海河为他送行,唯有如此他才能快乐地游向另一个世界。还有老人表达了相似的意愿,“丧事从简,古入东海,来的清,走的静”。

有的留言前面的句子还温情脉脉,而提到房子语气突然变得强硬起来。“我和你们的爸爸奋斗一生,才有了这个房产,为了保住该房产,不允许你们售卖”。

9月27日中午,尹艳贺接到了一位老人的来电,老人希望通过遗嘱了却自己的3个心愿:把所有财产给爱人;临终前若是得了重症,不抢救不插管,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进行遗体捐献。

“中国大城市的养老难题中,老人通过遗嘱的方式让一些关爱老人的人得到一种善待,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李辰阳说,在上海,失独、独居、空巢老人的遗嘱里遗产通常有两个流向,一些给了非近亲属如居家养老护工,以保证自己养老,另外一些则用来履行社会责任、践行公益。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穷了一辈子”的上海失独老人,这位老人生前不舍得开空调,家里没有一件现代化的家具,常穿的是一件洗得僵了的大衣,临终前却将他的全部财产:一套房和500万元现金捐给了中国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儿。

甜言蜜语或者恶语相向

对付不孝子女有时也就一个遗嘱的事。“既然打不过他,那就让他空欢喜一场吧。”曾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指着身上的刀疤,怒气冲冲地找到李辰阳,让他务必想尽一切办法,人为设置4层障碍,让自己的财产躲过女儿。理由是在自己得了肠癌需要开刀住院的情况下,女儿拒绝陪护。

子女在继承人中占了绝对数量,遗嘱库提供的另一数据显示,2013~2017年里老人修改遗嘱的数量从2014年的30份增加到2017年的189份,其中70%以上为分配意愿变化。多位第一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子女对待老人态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了遗嘱分配方案的变化,且改了又改的比例并不低。

杨雪琴(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儿子得知自己在遗嘱中将财产给了他后,没几日就变了脸,不仅来看她的次数越来越少,还常常恶言相向,甚至找了小混混来家里闹。这位母亲一气之下决定将全部遗产捐给小动物保护协会,没想到儿子知道后突然变“孝顺”了。“身份转换如此之快,着实令人惊叹。”第一登记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李辰阳觉得,很多时候,甜言蜜语和恶语相向间其实就差了份遗嘱,子女对待父母的心口不一、虚与委蛇,才让遗嘱变相成了老人的法律武器。

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遗嘱中财产分配更多考虑的是传宗接代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把遗产留给儿子的比比皆是,但现在不同,孝顺和家庭困难的子女最获遗嘱青睐。比如,一位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古稀老人,将名下全部财产的60%给了照顾她起居的二儿子,大儿子只拿到了40%。还有老人既想一碗水端平又要保障经济拮据一方子女的生活,在遗嘱中要求一方需支付另一方50万元人民币,才能继承他的房子。“老人们都本能地偏向弱者和孝顺的孩子。”尹艳贺说。

“性别在这里越来越不重要了。”李宗勇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发现近年来经他公证的遗嘱中90%的父母将遗嘱中最重要的部分——房产分给了所有子女,并不会特意区分给儿子还是女儿,避免家庭纠纷和简化继承手续是父母们订立遗嘱的最主要原因。

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公证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正以每年30%的增速走进公证处。”李宗勇说。

高生活节奏,高工作强度且常常出差的公司白领是年轻人中立遗嘱最多的一批人。李宗勇说,居安思危是他们立遗嘱的重要原因。比如一周坐6次飞机的金融男,一名二十几岁的外企员工,目睹了同事出差中意外猝死,家人为争夺遗产打成一团的狗血剧情后,不想重蹈覆辙的他赶紧立了份遗嘱。

最年轻的一位女孩才18岁,即将前往英国留学的她选择在生日当天立遗嘱,将母亲打拼一辈子留给她的房子、股票等遗产再留给母亲。

年轻人也越来越懂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中华遗嘱库一名二十几岁的工作人员即将在这个10月拿到她的遗嘱证。她在遗嘱里将她名下的房产和银行卡、理财合同悉数留给了自己的父母,这位工作人员还给自己买了大病险、防癌险、理财险三份保险,受益人也是自己的父母。这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现在人际关系这么不稳定,给父母才是最保险的做法。”

更多的时候遗嘱只是立嘱人的一个意愿,按李宗勇的说法有些情况下即便是订立了遗嘱,将来也并非一定会按遗嘱执行,原因在于立遗嘱人立遗嘱时遗嘱并未生效,死后才生效。现实中存在许多限定性因素,如立遗嘱后到遗嘱生效前这段时间里法律政策发生变化,当时立的这份遗嘱很可能是部分有效,部分无效。“因为你的遗嘱只符合以前的法律,不符合现在的。”他说。(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自动投案:河南漯河市委常委、秘书长孔祥智接受审查调查

据河南省纪委监委消息:漯河市委常委、秘书长孔祥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自动投案,目前正接受河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

相关新闻:
■阅读导航2018-10-20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留给亲人的最后秘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