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波
重阳节里,不少网友晒出父母的照片并衷心祈愿,许多地方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老人活动,尊老敬老节日里重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破解养老困局,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混龄养老”“抱团养老”“互联网+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年轻人以志愿服务换取养老院房租折扣,老人合住别墅互助养老对抗孤单,依托大数据平台推行“社区养老顾问”服务老人……这些创新举措在力求满足老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老人精神层面的需要,值得肯定。
但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养老模式创新都有预想成效,有的养老模式创新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或偏离老人实际需求应者寥寥,或过于市场化带来其它矛盾。媒体最近报道,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展市场化“以房养老”试点以来,受传统养老观念、产权纠纷、房产市场不稳定、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响,4年内只有一家保险公司运营该业务,累计承保不足百户。一边是应者寥寥,一边是少数别有用心者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欺骗老人。就在去年,北京数十位老人陷入“以房养老”骗局,古稀之年却失去安身之所。还有一些养老地产项目,打着养老的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不少老人吃亏上当,令人痛心。
鼓励养老模式探索创新,但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偏离养老事业的公益属性。当前,人口老龄化有城乡倒置、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化步伐快程度深等特点,加上区域、行业和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养老模式必须多元化,应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养老模式探索创新,不能偏离公益属性,不能只想着打老人钱包的主意。现实中一些创新尝试过于强调市场化,比如一味建高端豪华养老院,忽略了养老事业的公益属性和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再如“医养结合”看上去很美,实际上由于投入巨大成本却需求不足,往往陷入困境。养老模式创新遇到新挑战、新难题,对相关部门提出更高要求。保障社会养老机构公益性和服务性,政府不能错位,更不能缺位,除了加强管理,还要适时增加补贴,或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方式,促使社会养老机构提供质量达标、价格适度的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事业是一项涉及亿万家庭的公益型事业,又是一项服务型事业。养老模式创新关键要守住公益底线,促进养老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融合发展。政府部门应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放开搞活市场,积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从事养老服务企业,应秉承公益理念,提升服务意识,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模式,最终实现从低层次“老有所依”到高层次“老有所乐”。
新闻推荐
对于湖南怀化市规划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彭章南来说,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早在2015年,举报他“借父亲逝世敛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