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桥越沧海:写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之际

来源:鲁中晨刊 2018-10-24 01:02   https://www.yybnet.net/

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碧波之上,一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

史风云,展现当代中国的

雄健风采。

港珠澳大桥寄托着一个梦想。“如果在珠江口建一座穿越伶仃洋、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跨海大桥,可以打开珠江西岸制造业的出海口,也能让香港繁荣的商业辐射到这里。”回忆起35年前提出的大胆设想,83岁的香港实业家胡应湘仍激情洋溢。

当年,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胡应湘借鉴美国经验,画出了大桥草图。但那时的中国,能否修建跨径400米的桥梁,尚在争论。

更难的还不是技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港英当局不希望香港与内地走得很近,对建这样的大桥反应冷漠。”胡应湘说。

四十载风雨起苍黄。改革开放以波澜壮阔之势,给中国带来了沧桑巨变,将多少曾经不敢想不可即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此时,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但香港各界重提“大桥动议”,亟待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澳门也强烈要求加入“大桥家族”,升级版的港珠澳大桥构想应运而生。

条件具备,但难度仍然不小。据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介绍,港珠澳大桥不但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工程规模庞大,而且涉及“一国两制”下三种法律体系、三套技术管理标准,统筹协调并非易事。

对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首次共建重大跨海交通工程,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协调各方,推动解决了口岸设置、投融资安排、通航与锚地、中华白海豚保护等方面的难题。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通车,无疑是“中国道路”前进里程表上闪亮的一站。此刻的梦圆,为更远大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随着国家和港澳的发展,这座大桥早已不局限于“珠江西岸出海通道”的单一功能。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它将被赋予更多元的价值。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大桥第一高塔青州航道桥是港珠澳大桥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在设计中用‘中国结’的文化符号,寓意着三地共创粤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站在索塔前,大桥初步设计和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DB01标负责人孟凡超动情地说。

晴空万里,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舞动在潋滟波光之上,寄托的是国家强盛之梦,展现的是“中国道路”的精彩卓越。胡应湘感慨地说,没有今日之中国,港珠澳大桥永远是个梦想。

港珠澳大桥彰显着一种力量。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正面直击珠三角。港珠澳大桥上,实测风速最高超过每秒55米。

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大桥主体结构、岛上房建及收费站结构、交通工程附属设施均未受损,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没有一扇破裂。

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台风如同一次次“超大规模的全尺模型风洞试验”,充分验证了港珠澳大桥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艺和雄厚实力。

在中国桥梁的“百万军中”,港珠澳大桥堪称佼佼者,创造了众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5标项目经理谭国顺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他说,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和其他跨海大桥不同,港珠澳大桥是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的。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撑。去年5月2日,经过10余小时吊装,重约6000吨的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像“楔子”一样,将数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连为一体,创下新的世界纪录。港珠澳大桥不愧是“中国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

4年时间,34次“深海之吻”,大桥建设者用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了“中国力量”。“第一个管节沉放持续了96个小时,连续四天五夜没合眼,眼皮打架就用风油精擦擦。”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副总经理尹海卿回忆说。

潮起潮落,寒来暑往。14年来,大桥从设想到图纸,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开通,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画”,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中国力量”气吞山河,有时也可以是一抹静悄悄的柔情。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建设者们的承诺。

港珠澳大桥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

港珠澳大桥蕴含着一种智慧。

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的旅检大楼,是目前内地唯一的三地互通边检口岸。大桥通车后,这个人、物、车流复杂的口岸,将运行一种新型边检查验模式——— 内地和澳门查验单位执法人员并肩而坐,旅客只需排一次队,30秒即可完成两地查验手续。

这一模式被称为“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内涵却不简单,涉及的是一个国家之下的两种制度。

港珠澳大桥管理复杂,需要法律与政策层面的制度设计,难度不亚于造桥本身。以边检查验模式为代表,大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完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

港珠澳大桥始终秉持“共建、共管、共享”的宗旨,大桥管理局本身也是创新。管理局成立后,三方对150多项专题进行平等论证,提出了各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港珠澳大桥集成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三地优势互补才能成就精品。”朱永灵说,“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三地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范、思维模式碰撞。”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将由约3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大桥开通已成为港澳两个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近期也表示,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陆路运输,有助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澳门的首个五年发展规划也对“大桥时代”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规划。

创新孵化生机,大桥联通未来。港珠澳大桥在“一国两制”之下探索、创造的诸多理念和模式,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范本,无疑也具有强信心、聚共识的作用。

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开通,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旅游圈已经形成。澳门旅游学院院长黄竹君表示,澳门要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港珠澳大桥通车将有力拉动澳门相关产业发展。前香港太古集团董事局主席史乐山则说,港珠澳大桥让他“看见了珠三角西部”和更远的南宁、昆明、成都。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中国人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将继续奋力前行,而香港、澳门也将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时代巨流里,不断谱写新乐章。(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别让红包给职场添堵

微评结婚摆宴席请大家吃饭,本来是件高兴事,可来自湖北的新娘小徐却因此有些不快乐——公司里18个同事,只来了两...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桥越沧海:写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之际)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