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澳大利亚的“文化名片”,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每年海内外演出逾200场,堪称世界最忙的芭蕾舞团之一。
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也是上海大剧院的老朋友。1999年来,它先后四度造访大剧院,带来了《堂·吉诃德》《吉赛尔》《天鹅湖》《灰姑娘》等四部芭蕾舞剧,今秋第五次来,舞团用6个集装箱卡车,载来了“豪华版”《睡美人》。
澳芭新版《睡美人》(2015年)Jeff Busby 摄
10月26-28日,《睡美人》将在上海大剧院连演4场,首演场将由首席演员、中国舞者郭承武主演王子。
19世纪晚期是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芭蕾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的时期,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来的芭蕾舞剧《睡美人》,正是创作于这样的大背景下。
1890年1月,《睡美人》首演于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编舞是彼季帕,其后,无数版本的《睡美人》在世界各地次第花开,但都离不开彼季帕打下的经典框架。
“我读了很多关于彼季帕的书,还有很多版本的芭蕾学派的书,发现他们有两个很分明的选择:俄罗斯的版本多创作于前苏联时期,英国的版本则处在后苏联时期,我在改编《睡美人》时,想在彼季帕结束的地方做一些新的“开始”。”澳芭艺术总监大卫·麦卡利斯说。
澳芭新版《睡美人》由大卫·麦卡利斯改编于2015年,结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他对舞剧做了不少调整。
澳芭新版《睡美人》(2015年)Jeff Busby 摄
在有“百科全书”之称的《睡美人》里,公主奥罗拉是一个舞段繁重、难度极高的角色,“在以往的版本里,她只是不断在跳舞,对角色的诠释其实很单一,尤其是相比紫丁香仙子、坏女巫这样有善恶对比的角色,她们的呈现反倒更丰富、更厚重,所以这一次在故事上,我对公主的渲染会更多。”
比如,原剧里王子吻醒公主后,公主便嫁给了王子,大卫始终觉得,这样的设计过于草率,对浪漫爱情的铺成还不够细腻,于是他改设计为公主醒后送了一朵玫瑰给王子,因为这个温柔的细节,二人一见倾心的过程更丰盈了。
舞美方面,《睡美人》也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但骨子里的传统没变,依然是在致敬经典。
剧中的舞美被设计成巴洛克风格,设计师出生于捷克,对巴洛克时期的美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因此,这一版《睡美人》称得上美轮美奂,要用6个集装箱卡车装道具,还外挂1辆卡车,而一般的演出道具装满2箱已经够多了。
和舞团一样,大卫·麦卡利斯也是上海的老朋友,每一次来,他都能感到上海发生的变化,“1993年我第一次来时,浦东还是一片平地,现在已经变成高楼林立的新区,而当时上海大剧院还不存在。几次来上海,你会发现这座城市不变的是精神,以及它一直带给人的一种兴奋感,一种艺术上的信仰感。”
【专题】2018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新闻推荐
记者23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住建部、财政部根据地方自愿原则以及公租房发展情况,确定在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