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上海产品,受到千万户普通家庭的喜爱。“上海制造”以经典、优质享誉海内外,为几代中国人留下了难忘的集体记忆。
凤凰牌自行车
“蝴蝶牌缝纫机是上海的老品牌,他们现在把德国的企业收购了,既有民用缝纫机产业,也有工业缝纫机产业,发展得非常的好。”纪录片《上海制造》的制片人、总导演张伟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再比如核电,上海电气跟意大利的安萨尔多公司他们一起合作成立燃气轮机公司,共同开发燃气轮机的技术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难点,现在咱们中意两个企业合作,共同去面对这种世界性难题。今天提上海制造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上海人在上海的土地上,上海制造上海卖,它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四集纪录片《上海制造》将于1月26日起,在上海“两会”期间,先后登陆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新闻综合频道。
蝴蝶牌缝纫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上海制造”既是这座城市传承的重要基因,更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坚实支撑。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对“上海制造”而言,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也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努力发展高端制造。在此背景下,上海广播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项目《上海制造》应运而生。
C919
雪龙2号
纪录片《上海制造》共分为“重器”“创智”“传承”“开放”四集,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案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行业,表现“上海制造”聚集优秀人才、掌控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业态模式创新,进一步彰显美誉度的努力;反映上海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进程。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上海纪实频道摄制组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展开大规模拍摄,特别是对以大飞机、大型船舶、智能机器人、芯片、核电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呈现。
贾寒与他的协作机器人
“片子还是从小处着眼,通过一个个微观的故事来展现,不是那种宏大叙事。我们拍了将近30个故事,找到了奋战在上海制造线上的这些设计师、工程师、企业家、科学家、老工匠老师傅,工匠精神也是上海制造传承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虽然东西在变,从当时的那种手工业、生活日化用品,到现在的高端制造业,到新兴产业,但对于品质的追求,也就是说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不变的。”
2018年9月,张伟还带领摄制组远赴欧洲,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地,拍摄中外制造企业友好合作、攻坚克难的具体事例,从国际化的视角,发掘“上海制造”所蕴含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品格。在制作过程中,摄制组借助航拍、水下、延时、高速等丰富多样的摄影手段,同时结合形象逼真、气势恢宏的动画(CG)制作,通过精美的画面展现上海制造的工艺之美、创新之魂,以及精益专注的匠人之心,以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听语言凸显上海这座城市的工业梦想和情怀。
法国拍摄
谈到片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物,张伟举了两个例子,一位是做航空对接的科学家,在二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中,经历了很多的失败,最后“靠着信念支撑下来”;另一位是老钳工。“我们想象的核电很高大上的,对吧?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它们有一个核心的部件出厂前,都要有一个老钳工手工去打磨它,打磨什么,要把焊缝里面的那些铁削灰尘全部打磨掉,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只能用全手工的方式来去打磨,打磨到什么程度?高度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是非常辛苦的。我觉得这也是体现我们高端制造业里面的这种品质精神。”
钳工华建国正在为压力容器进行最后的打磨。
值得一提的是,主创团队还跟踪拍摄了一些顶级制造,比如老凤祥的一次跨界融合,在古筝上面纯手工打造一对金镶玉凤凰;长征医院的一次利用VR技术的超高难度的骨髓手术。
老凤祥打古琴
张伟最后对记者说,“《上海制造》是一部全景式的、又是以小见大式的去展现40年来上海制造的变迁,在这个片子里能够看到上海制造从改革开放初期七八十年代到现在的一个发展脉络,一个全景式的梳理,同时通过一些微观的故事去看到上海制造的家门精神、我们城市开放和精神品格,很多人看完了还觉得挺意想不到的,原来我们上海制造是这样子的。”
新闻推荐
对于家长而言,寒假的到来,意味着又一轮补习班“烧钱”的开始。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就成为了孩子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