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能否设立一个高端翻译奖?建设文化大都市,怎样留住更多人才?
1月28日,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专题会议“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举行。会议现场,委员们纷纷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表达心声,建言献策。
对外文化交流是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部分
会议开始后,委员王慧敏举起话筒第一个发言。
针对推动上海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她建议,推动文创产业园区从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型升级,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上海城市文化空间和消费品牌地标,成为上海“四大品牌”的市场推广窗口,发挥上海文化消费客厅的品牌展示功能、交易功能、服务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让文创成果和上海品牌走进大众,走进生活。
委员陈闪在接过话筒时,则以永久自行车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举例,表达了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关注。他说,大多数初创企业很难投巨资到知识产权上,并且有关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涉及多重法律关系,程序关联较多,导致审理周期不断延长。而知识产权诉讼关于经济的损失取证非常困难,赔偿数额难以计算。
陈闪建议,在政府100亿基金中特设知识产权类扶持,由政府认定的知识产权服务供应商给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商标申请、专利申请等。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处罚力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上海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也越来越多。
委员任一鸣认为,对外文化交流应该是上海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他建议整合对外文化交流资源,聚焦文化交流的建设,打造文化交流精品。
尤其是加大对翻译的鼓励和支持,设立高端综合性的翻译奖。“翻译是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重要环节,能直接影响到对外文化交流的效果。上海现在并没有一个专业性的,比较高端的综合的翻译奖项。从国际的层面来说,国际译联有一个北极光的翻译杰出人才奖,从地方上只有江苏省的南京有一个翻译奖。”
人才是打响“上海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文创,第一个是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第二个是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跟我们很对口的。”谈到文创,委员厉震林打开了话匣子。“这两年上海文化生态是越来越好了,以2018年为例,全国各个电影排行榜有一半是上海出品的,《大江大河》、《大浦东》在全国影响很大,网络文学也是引领全国的。”
佳作频出的背后,厉震林觉得应该关注一下非上海生源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问题。他以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举例,两所高校本地生源不是很多,目前落户打分标准很多也都是针对理工科,还有一些学术类的,比如说艺术的获奖无法进入打分。
打响“上海文化”,人才是核心要素和竞争力,尤其是青年拔尖人才。委员罗小慈同样围绕如何留住人才谈了自己的思考。她说,上海民族乐团这些年打造了一些作品,像《海上生明月》等,这些民族器乐当代化的作品,让观众油然而生出对中国乐器的尊重和自豪感。
“总体上我们能够吸引到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主要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民族乐团的品牌,刚刚毕业的青年拔尖人才,不要说在上海买房了,就是每个月租房,他们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我觉得这些年轻的优秀人才非常的可爱,也挺不容易,我们也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市级层面有优秀的青年人才公寓,会更多的吸引人才,也能够更多的留住人才。”
新闻推荐
新华社哈尔滨1月27日电(记者王君宝)27日,2019年中国镜泊湖国际冰跑挑战赛鸣枪开跑,钱乌云巴图与谢立梅分获男女组半程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