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玉茶话
最近一段时间,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不约而同关注到“城市大脑”的话题: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海淀区区长提出,海淀“城市大脑”2020年初步建成;在今年天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高频词。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建设数据驱动、实时感知、智能分析的新一代城市数字化治理综合基础设施──“城市大脑”。
如今,数字基因正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城市大脑”逐渐成为大城市的“标配”,这是城市管理的直接需要,也是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日前,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制定的《城市大脑建设管理规范》和《政务数据共享安全管理规范》新鲜出炉,这意味着“城市大脑”建设有了地方标准。
“城市大脑”对城市最突出的贡献不仅在于治理城市“交通病”,还在城市的空间布局、政务服务管理体系的创新、快速反应安全防控机制的完善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有不俗表现。然而,“城市大脑”工程是个城市级的新兴事物,规模体量大、复杂程度高、建设周期长、涉及部门多。因此,各地各级部门须打破数据壁垒,找准数据治理的方向,利用丰富的城市数据资源,对城市进行全局的即时分析,有效调配公共资源,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记者袁汝婷)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湖南日前出台文件规定,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