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王学义
年味越来越浓,犹如千军万马奔腾于每一条大街小巷。热情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心里像循环播放着音乐,每一步都带着节奏。为了回家,为了团圆,为了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朝圣之旅——过年。
春天也恰在此时降临。今年的2月4日是农历除夕,也是立春之日。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忙年,吃团圆饭,在这样一个日子,春天的步伐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别样的律动。
这是普天之下亿万华人举杯同庆的日子,这是我们每个人最期盼、最享受、最惬意的日子;这也是斗转星移,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
这样一个日子,注定了与众不同,这样一个时刻,尤其要加倍珍视。
年年此际,浓情似酒。回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过年之名,一场数十亿人次的季节性大迁徙,超常而世俗,喧闹而温情。翻过山,越过海,一程风,一程雪,掖紧婴儿的被角,踏一路碎玉琼瑶。春节是家门口的一对红灯笼,绵延着五千年血脉,穿透了三千里夜色。似远却近,似淡还浓,招引着每一个游子的心,牵动着每一缕流浪的魂。家在那里,父母在那里,记忆在那里,童年在那里。身在天涯,那里是魂牵梦萦之地;树高千尺,那里是祖祖辈辈根之所在。
父母膝下,儿女灯前,这一刻,你只是你,是这个家庭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全家老少一起贴春联、包饺子、请祖先、放鞭炮……虔诚而谨慎地遵从一个个古老习俗,沉湎于家长里短的讲述,与所有熟悉或已经陌生的邻居寒暄,全身心投入一种铺天盖地的喜庆与热烈。而一切的虔敬与皈依又归结为两个字——传统,中华民族的古老习惯与文明传承。
岁岁年年,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息,社会已发生深刻变革。举世瞩目的城市化运动正在神州大地疾速演进,随着农村逐步现代化,农耕文明也向城市文明转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春节作为农耕文明里最重要的节日,也被赋予越来越多新的内涵。对此,我们每个人也早有体会。比如,近年来“反向春运”的兴起。
对于很多在大城市里工作的年轻人而言,漂泊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出于各种原因,他们选择留在城市过年,而由在农村或小城镇的父母开启一次大城市之旅。对于彼此,这都是一种全新的过年体验。从原有家族等社会关系中短暂脱身,也远离了祭祀、祈福等核心仪式,以及熟人社会里挨家挨户拜年等习惯,这样的春节迥异于以往。此刻,关于“年味儿变淡了”的感受可能来得更强烈、更猝不及防。
然而,这又是一幅不可避免的社会图景,今后还将更加普遍。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乡村,在大城市打拼并安家,当农村逐步空心化、老龄化,到城市过年将成为另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会近距离地了解孩子的生活,从而理解他们的忙碌与无奈。子女也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父母已经需要照顾,从而提醒自己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如此,有利于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城乡之间文化观念的割裂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弥合。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春节也必将随之嬗变。即便在离乡千里的城市里过年,也不代表春节会失去意义。因为几千年历史已经让春节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儒家中“孝”与“和”等,这些并未随社会变迁而改变。眼下,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在直面现实的当下,让春节的内涵更丰盈,更有意义,更具时代感。
说到底,年终究需要人来过。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故里还是异乡,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团结在哪里,年味儿就在哪里。只要过年的人做到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弟和睦,这年就会过得顺心。只要过年的人有心传承春节文化,保持单纯、坦率和热情,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年味儿也就不会寡淡。
此时此刻,无论身在何处,都请你享受片刻的安闲。不妨卸下担子,放飞自我。可以陪母亲拉拉家常,陪父亲喝杯小酒,带孩子逛逛自己长大的地方,也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清晰的人生节点,可以回望时光的足迹,也能汲取再次出发的力量。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这是明代名臣于谦在立春之日的感怀。“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这是上世纪30年代赵丹唱的一曲《春天里》。千百年来,春天让我们期盼、歌咏,就是因为它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力量,可以唤醒一个人心头的志气,吹动一个家庭的殷切希望,照亮一个民族的光辉梦想。
万千思绪,万家团圆,万象更新,万物生长。在这样一个时刻,让我们尽情享受节日的欢愉,亲情的抚慰;在这样一个时刻,让我们向着春天,从容迈步,踏歌前行。
己亥猪年,恭祝新春快乐。惟愿你,阖家安康,事业兴旺。祝福我们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平安。
■春节寄语
新闻推荐
新春佳节临近,春运进入高峰。流动的中国,处处涌动温馨的真情。年年春运,岁岁不同。今年春运高峰有什么新特点,来往旅客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