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联体”一度成为医改领域的“热词”。“医联体”旨在通过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使医疗资源上下流动,被赋予了推动深化医改的使命。
2017年以来,海南省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给基层群众带来了“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希望——大病不出社区,三甲医院专家“家门口”坐诊,视频远程会诊看名医……
但在一片叫好声中,些许质疑也夹杂而来——个别“医联体”是否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医联体的合作是否仅停留在专家义诊的层面?医联体会不会成为三甲医院“吸病人”、刷流量的工具?
为避免大医院的虹吸效应,防止大医院“跑马圈地”,政府开始从行政层面对医联体进行规划和约束。近日,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海南省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2019-2020年)》,提出本月底前各地要完成辖区内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规划,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全覆盖。这意味着,组建医联体的“大医院”和基层医院不能再“自由恋爱”,要从行政区划上得到规划和约束。
让患者“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无论是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还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医联体,这一年多来,海南省基层群众的就医形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这里的挂号费跟在大医院的一样,但就诊环境相对轻松安静,预约看诊都方便,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等待就诊”。39岁的林女士在采访中袒露自己的心声,自己患有不孕不育症多年,平时工作又经常加班,不方便经常请假去大医院看诊。在“卢伟英名医工作室”看诊,下了班吃完晚饭再来也不晚,而且就在单位附近,抽空过来复查也方便。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省有24家三级医疗机构开展了医联体建设,有18个市县(除三沙)在县域内组建医联体。大医院“牵手”基层医院,构建医疗共同体,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有好的医疗体验。
部分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成空话
“很多患者来基层医院都是奔着大医院专家的名气而来,那些没有‘高票房’的三甲医院医生到基层,不一定能收获这样好的人气,取得的成效也不尽相同”。采访中,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这样分析认为。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有些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合作确实依然停留在“派专家下基层开讲座”的层面。在部分医联体内部,信息化建设也仍未跟上节奏,即就诊信息不互认,医疗数据不共享。患者仍需花费时间和金钱重新检查,转诊流程冗繁。
在有的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成了一句空话。患者只往上走,不往下转,医联体成为三甲医院“吸病人”、走流量的工具,背离了分级诊疗的初衷。
采访中,一名三甲医院医务处负责人袒露心声,大医院虹吸现象依然存在。患者是医院生存之本,公立医院虽然姓“公”,目前仍需要靠经营收入来养活自己。若将患者全部留在基层,大医院的门诊量就会骤降。此时若没有提高其他收入的方式,那医院的运营就陷入困难,医务人员收入减少,改革陷入了死胡同。
寻找医联体内部利益“平衡点”
如何解决医联体内部各自为政、关系松散的问题?如何才能减缓虹吸效应,让医联体发挥出应有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成功的医联体需要四个纽带:利益纽带、技术纽带、IT纽带和行政纽带。目前很多医联体处于松散状态,只有找对医联体内部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杜绝医联体变成各级医院“花式抢病人”的载体。
如何寻找医联体内部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促进医联体可持续发展?三亚建设的紧密型医联体是通过区域医保基金总额预付包干的方式,将牵头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益联系起来,并通过开展分级诊疗结余更多医保资金用于分配,从而使医联体内部产生造血机能,促进紧密型医联体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针对媒体此前报道的“保定市满城区秀兰文化小镇占地3900亩园内建设别墅群”一事,2月23日晚间,河北保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