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已经让人无法独善其身,似乎是必须消费,只能消费,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然而,“消费至死”的时代,将会把我们带往何处?
《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晚清时代,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西洋的商品大量流入。对此,有人欣然接受,有人忧心忡忡,有人激烈反抗。无论人们作何选择,在旧传统与新观念之间的这场较量中,中国人第一次体验到购物与消费的魅惑,并亲手推开了“现代国家”的大门。
民国时代,时局动荡,然而这并没有阻碍消费主义在这个国家的生根发芽,购物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广告、百货公司、洋货、国货,共同构筑了消费者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花钱购物似乎成了事关国家荣誉的大事,消费者无法独善其身。购物,不仅意味着欲望的满足,更是一种立场的表达。
随着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行,一度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的商品消费和市场经济,在数十年后重回现实。欧美与日本的广告和商品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变,消费主义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代的转型与变革,悄然发生在人们的消费清单里。
从1990年到新世纪,中国人的购物愿望更强了。消费不仅是普通中国人实现“幸福”的途径,而且成为定义自我身份的方法。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在中国拔地而起,改变着城市的地貌景观与人们的消费观念。除了无止尽的消费,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已经别无庇护。然而,需要思考的是:“消费至死”的时代,将会把我们带往何处?
新闻推荐
这张【网】如何为转型升级赋能? 代表委员热议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
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