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晚上基本看不到渣土车闯红灯的现象了,我们觉得踏实多了。”住在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桥附近的居民陈常志说。
去年,1400多套网格图像高清探头在海淀区正式上岗,对多种违法行为进行“一键式”抓拍,困扰海淀区多年的渣土车“横行”的问题得到缓解。
聚焦民生细节
增强系统服务性
在海淀区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十余个电子显示屏占据了一整面墙,上面实时显示着交通、市容、环境等领域数十个智能化场景,每一项运行情况都配有详细的数据和指标信息,作为中枢神经,它的“触角”正在向海淀区的每一个角落延伸。
“‘城市大脑’就是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海淀区区长戴彬彬说,从基层治理往外延展,“城市大脑”的功能也在向更加亲民、更具服务性的领域探索。
在海淀黄庄地铁站口,智慧座椅设计感十足,椅子两侧各有一个USB接口,可以直接充电。长椅不远处,智能灯杆具有触摸屏、WIFI等功能,给人们上网提供便利。
地下“城市大脑”系统同步密织。去年,中关村西区全部15条大街完成智能化改造。区域内市政井盖和地下管廊等涉及城市生命线的相关设备安装了520个传感器,使市政设施拥有了“感觉神经”,对井盖位移、地下燃气泄漏等城市安全隐患进行管理,覆盖了水、电、气、热等关键民生领域,相关的信息都会及时传输到“城市大脑”系统中。
经过改造,整个中关村西区的智能化水平大为提升。“‘城市大脑’就像一个瞭望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这个城市正在发生什么,有哪些需要政府进行管理,有哪些需要协调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来推动。”海淀区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严泰光说。
更新迭代
创新“城市大脑”新场景
李伟说,下一步,“城市大脑”将加快迭代更新,把先进的技术转化成新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立足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城市大脑”整体架构和详细功能的再完善。
据了解,海淀区在2019年将开建40个智慧社区,除了已经广泛应用的小区智能门禁系统,还包括供水系统、电梯运行系统、消防系统等。面对随时出现的情况,这些系统都将具备智能化反应的能力。
在北坞嘉园社区,智慧社区已现雏形。小区大门有人脸识别系统和车辆信息采集;供水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饮用水管网节点水质情况;环境系统实时掌握社区内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情况……“安装了智慧电梯后,在电梯里扒门、蹦跳、乱按按键的不文明行为减少了,乘坐的安全感提高了。”居民杨玲说。
随着海淀区“城市大脑”框架设计的完成,到2022年底,海淀“城市大脑”将全面深化应用,区域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我们今年将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完善可视化的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力争再完成一批示范项目,努力交出高效率城市治理新答卷。”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表示。
(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新年伊始,湖南溧阳的朱姐就忙碌起来了。她打包行装,准备到浙江,江苏南京、常州等地,向爱心人士和组织推介她的“三合一”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