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的三首同名作品“其一”。全作开篇头一句是“凤头”:先声夺人、一锤定音;中部二至四句是“猪肚”:强力概括、纯朴厚实;最后收句是“豹尾”:折返回眸、深情绵延。
《忆江南》,原为唐教坊曲名——教坊是自唐代设置的宫廷中掌管俗乐的乐舞机构,至清初废止——曾是唐朝二度入相的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所作之曲《谢秋娘》,据《乐府诗集》所载:因有“能不忆江南”佳句而改名,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南》《望江楼》《梦江口》《梦江南》《望江梅》等。
《忆江南》,“其一”描绘的是江南景色之美;“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和“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通过可与天堂相媲美的苏杭二州来突出江南的风物之美和女性之美。三首,不仅独立成篇叫好,而且互补联章叫绝。通常对作品的认同之处,有三:一是首尾呼应成一统。第一句果断而又明晰地告知“江南好”,特别这个“好”用得既浅切又圆活、既洗炼又精确,对江南之美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尽寓其中。有了这份肯定,抛开中间的句子,直接到结句“能不忆江南”的深情反问,那份切肤的怀念对之前无限赞叹是何等地照应与回复,完成了作品架构的一以贯之和情感的一脉相承。二是身临其境说体验。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后相继担任杭州、苏州刺史三年有余,因此,他说“风景旧曾谙”,不是书上看的,也不是道上听的,是昔日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它的真实性、可信度无容置疑,同时,从“旧曾”中强化了“忆”的主题,给作品以力量。三是色彩异同出美景。着色写景是唐诗一大亮点,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唐·白居易《秋思》)皆是如此,而此作“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更有炫技,既将“花”与“日”进行同色烘染,又把“花”与“江”进行异色相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忆江南》的写作时间,从刘禹锡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初夏作于洛阳的《忆江南》小序“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中推测,应也同年同季,而此时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十二年的白居易已六十有七,它的作品基本达到了“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宋·苏轼《祭柳子玉文》)那“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唐·李忱《吊白居易》)的浅俗风格。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此作,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忆江南》好似一篇议论文。一开篇紧扣“忆江南”的主题,亮出“江南好”的论点;选用的是的亲身经验“风景旧曾谙”的“摆事实”论证法;证据有二:“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最后结论并点题:“能不忆江南?”
因此,《忆江南》传递的人性之光,即:说话是人的本能,会说话是人的本领。会说话者条理清晰叫头头是道、底气十足称言辞凿凿,讲的都是表达方式,而达到如此能耐,势必要做到言必有据,其据不可道听途说,也不可捕风捉影,尽可能做到亲看、亲闻、亲受,方才会可用、可言、可信。
新闻推荐
近日,中国雄安官网发布了雄安新区2019年植树造林项目(春季)公开招标的通知。该项目计划于3月份开工,栽植期分春秋两季,栽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