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10月到11月,是水葫芦大面积爆发的风险期。不过,去年这段时间,水葫芦却突然“哑火”。这背后,除了气候等客观因素,主要得益于太湖流域上下游携手,加强并提前布置了打捞、拦截水葫芦的力量。
在太浦河流域,比联防水葫芦更深层次的协作正在进行着。
上海市青浦区与“邻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建立了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做到加强联动、共同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共享。
“你喝的水,我帮你守着!”长三角省市间的这份深情厚谊,被传为佳话。
如今,这一佳话正从水环境保护扩展到更多的生态环境治理领域。
下游饮用水源,上游倾情呵护
原水供应规模占上海总量三成左右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在来水水质、水量上相对“被动”,离不开上游的援手。
2016年底,随着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正式通水,上海市、浙江省从太浦河取水的规模和供水覆盖范围大幅扩大,上下游联手保障太浦河供水安全的必要性愈发突出。
记者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了解到,2016年底至今,太浦河上游多次启动泵站向下游供水,确保了下游水量的充沛,也通过“稀释”,将水中污染因子的隐患降到最低,下游上海5区670万人的饮用水供应和安全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饮用水保障只是开始,更多深度合作如雨后春笋般铺陈开来。
去年8月,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联席会议在青浦区举行,青浦区、昆山市、吴江区、嘉善县四地共同签订了11个专项合作协议。会议还发布了《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青昆吴善一体化对接事项清单(2018-2020)》,剑指规划契合、设施汇合、产业耦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环保联合的宏伟目标。
雾霾“风吹草动”,区域联合监测
长三角在环境领域的休戚与共,其实可以追溯到2013年年底那场持久的“雾霾围城”。在10天左右的时间内,一个污染气团仿佛一块粘在长三角地区上空的抹布,移去飘来,不曾离开,也不曾清洗,越抹越脏。
彼时,长三角的有识之士幡然醒悟:雾霾绝非“各扫门前雪”就可破解,区域性大气污染下,长三角各城市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及时预判污染,才能打有准备之仗,于是,全力建设提升污染监测能力被迅速提上日程。
2013年,环保部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设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长三角各省市提供区域性预测预报服务,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自建成以来,区域中心已开展近50次区域可视化预报会商,成功为2014年江苏南京青奥会、上海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摸清四年“家底”,治污对症下药
知道雾霾何时来,更要知道其为何而来,方能对症下药,从源头遏制污染。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陆续出台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大气污染深化治理方案,以及高污染车辆和船舶联防联控专项方案。这些“治霾之道”的出炉,设在上海市环科院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功不可没。
“简单来说,我们找到了各类大气污染源,摸清了它们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排放污染的时间和污染物的量,并做了一个‘排行榜’。”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表示,“熟读”这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长三角各地就能清楚自己区域的污染“家底”,并研判这些污染源的轻重缓急,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知霾为何而来,治霾效率大幅提升。从2013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到2017年国家验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果,沪苏浙25座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4.3%,超额完成国家“下降20%”的要求。去年,沪苏浙皖41座城市再接再厉,PM2.5浓度同比又下降10.2%,降至44微克/立方米。陈玺撼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海口3月25日电(记者刘诗豪)40名台湾青年日前入职海南航空,在位于海口的飞行训练基地,接受客舱服务、应急医疗与逃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