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频繁辞职和就业,信用将成问题。”近日,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的发言引起广泛讨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省人社厅回应,正常的跳槽肯定不会影响信用,发言针对的是恶意频繁的跳槽行为,相关细则尚在研究中。
跳槽归跳槽,信用归信用。4月4日,南都NDX实验室发起热点站站队,截至4月6日14时,共有3017人参与投票,其中81%的网友表示反对。有反对者认为,恶意频繁跳槽行为是否属于信用体系的衡量范畴,仍值得探讨。这恐怕不是“多数人暴力”,而是基于对“跳槽与信用”关系的一种认知。信用无价,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共识,需要提醒的是,信用不能没有边界。
给跳槽定性要包容审慎。什么是正常的跳槽?什么才是恶意频繁的跳槽?要进行严格的区别只怕是“剪不断,理还乱”。针对跳槽,尤其是频繁的跳槽,需要进行舆论引导,让其回归理性,但没有必要进行信用约束,而且客观上也难以精准定性。
不同信用挂钩,不与任性为伍。同信用挂钩,则跳槽变得不自由;与任性为伍,则导致“损人不利己”。在目前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框架下,理性的跳槽是需要的,一方面可以鞭策劳资关系的改善,让双方利益在博弈中形成新的平衡;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从而让员工的价值最大化,让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让理性跳槽成为人才输送的“跳板”。在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浪潮里发展起来的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像“黄埔军校”一样,成了人才输出的大户。这种跳槽形成“正和博弈”——既没有损害原公司的利益,又派生一批新公司;既实现了人才的有序流动与良性循环,又促进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教育部9日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年至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