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妙境没城隈,几辈寻幽到我来。
造化何曾神巧炫,灵奇偏费世人猜。
石成云势难为雨,洞秘泉声只隐雷。
从古名山须得地,不应此处构蓬莱。
赵镛,生卒年不详,字鼎臣,贵州省贵阳人,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任凌云县知县。善诗,《凌云古今诗词选》存其诗四首。
这是一首赞美水源洞的诗歌。
首联“天然妙境没城隈,几辈寻幽到我来”。第一句交代水源洞的地理位置,“城隈”,城的偏僻处。一个“没”字,写出了水源洞地处偏僻而远隔外界的特点,“天然妙境”四字界定了水源洞景色的总特征。第二句写诗人一家几辈人都喜欢游山玩水、寻幽访胜,却不知道水源洞,也没能来到水源洞,这一方面说明了水源洞之幽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能来到水源洞的欣慰和喜悦。
颔联“造化何曾神巧炫,灵奇偏费世人猜”意思是,大自然并没有拿出更多的神奇巧妙给水源洞,但水源洞的景象已经让人玩味无尽了。“造化”,意思是大自然。“何曾”,意思是未曾,不曾。“神巧炫”,意思是炫耀神奇巧妙。“灵奇”,意思是奇异,有灵性。这两句用“神巧”“灵奇”两词写出了水源洞充满灵性的、幽秘奇异的美景。“猜”字写出了诗人欣赏水源洞山水、迷醉其中的心理和情态。
颈联“石成云势难为雨,洞秘泉声只隐雷”,以洞中石景和泉声为代表具体描绘水源洞的雄奇开阔、幽深神秘的景色特点。“石成云势”写的是洞顶的景象,突出水源洞洞顶宽阔如云空的特点。水源洞的洞口宽敞而扁平,由此延展开的洞内大厅顶部也是宽敞而扁平的,宽敞而扁平的洞顶石幔变化成百千种云的姿态,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雨前风起云涌、雄浑壮观的天空气象。“洞秘泉声”写水源洞洞底泉流,一股大水自洞中奔涌而出而成滔滔澄碧河,但洞中之水又来自洞中不可知的深处,隐隐如雷鸣的轰响给水源洞平添一种幽深而神秘的色彩。
尾联“从古名山须得地,不应此处构蓬莱”是对水源洞奇景委婉而由衷的赞美。“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蓬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比喻“人间仙境”。在诗人看来,水源洞虽然地处僻壤,却美如蓬莱仙境,堪与那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名山相提并论。
灵洞抒怀(一)》写作上最新颖的一点是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反语,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它的特征是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主要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或者风趣幽默感,运用反语修辞手法,能更好地表现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有时比直说更有力量。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本诗所用反语属于风趣反语,颠覆既定习惯,以反语表达正面语言难以表述的强烈感情,加强效果,增添情趣。如本诗的尾联“从古名山须得地,不应此处构蓬莱”,其本意是“水源洞虽然地处僻壤,却美如蓬莱仙境,堪与那些‘得地’的名山相提并论。”但是这样正面的表述难以传达诗人强烈的赞赏之情,诗人干脆正话反说,说成“从古至今,名山都长在那些适宜它存在的地方,凌云这个偏僻之地不应该构建得出蓬莱那样的仙境啊”。由于运用了反语修辞,不但见其喜赞之意,更见其赏玩之态。反语修辞的妙用,使整首诗也因此变得别有意趣,更加活泼有味了。
这首诗还充分地调动多种写作技巧。如首联中的水源洞之“没”和几辈人之“寻”,对比之中,“妙”景凸显。如颔联中的造化之“炫”和世人之“猜”,拟人手法,趣从景出。如颈联中的石顶之“难为雨”和幽洞之“只隐雷”,调动想象,虚实相生;一仰一俯,大景荡胸。
新闻推荐
积极推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解读《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