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只是投影、视频、3D动画这些花样繁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吗?当时空距离被互联网拉近,教与学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优质教学资源上云、在线远程教学诊断,让“教”的过程有了更多助力;在线自主前置学习、学习情况实时反馈,让“学”的过程少了许多弯路。教育信息化用技术赋能课堂内外,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云课堂让偏远地区学校 直接接触优质课程
日前,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和湖北宜昌外国语初级中学的两个班级,因为云课堂联到一处,一起上了一堂英语课。学生们一抬头,投影里就是对面的班级。两地教师配合教学,两地学生实时互动。云课堂规模也可以很大。在此之前,曾有一次全国112所学校共同参与云课堂,2.8万个孩子同时上一节课。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发起的跨区域云课堂教学,目前全国已有600多所学校加入。在其中近一半的学校中,云课堂已经逐渐常态化。
“云课堂是通过数据平台,让参与的所有学生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信息中心主任罗化瑜介绍。前端,是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课堂,最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直连城里名校名师的课堂。后台,通过云存储和云计算,提供远程课堂互动、学生学习情况实时统计反馈、在线作业和智能批改等功能。
“学生在课堂上做完作业,作业批改和错题搜集的结果立即由系统生成、实时反馈。这让教师减负很多,理科老师尤其喜欢这个功能。”罗化瑜说。
罗化瑜介绍,偏远地区学校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接触优质课程,效果很好。比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民族中学,自加入“千校共建教育云”项目3年来,全校27个班级实现常态化使用,月平均开课2000余节,升学率从55.8%提升到82.6%。
信息技术直接推动
教学流程和师生关系新变革
课前预习是学校教学中一直都有的环节,在上海市丽英小学,预习已升级为“前置学习”。通过线上教学,老师可以精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水平;学生们反馈的“质疑”,经整理归类,则成为课堂讨论线索和教师备课、授课的重点。一堂课,更像是师生、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分享会。而这样的上课方式,在该校已经覆盖到所有科目。其教学流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支架辅助、信息整合”的前置学习阶段、“深入理解、建构反思”的课堂交互阶段以及“迁移运用、问题解决”的拓展延伸阶段。
在该校校长孙幼丽看来,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教学流程和师生关系的新变革,让“个性化学习”在人口众多、班额偏大的中国成为可能。该校科研室主任张军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连续三年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后,100%的教师和七成以上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发生了好的变化,超八成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4月9日,攀钢轨梁厂质检员在逐一检查即将外发出口的钢轨表面质量,严把钢轨出厂质量关。今年以来,攀钢集团围绕把钢轨品牌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