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会
当前,各地正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发展。但在某些地方,相关部门却出现了跑偏,频频要求企业负责人“陪会”。5月16日,《半月谈》刊发文章称,一些号称给企业减负提气的会议,结果成了企业时间精力上的新负担,令其倍感吃不消,甚至有企业需要专门招聘高管“陪政府开会”。
会议本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在积极改善营商环境过程中,为聆听市场主体需求,了解市场动向,解决企业痛点,政府与企业开会通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确实有不少会议走形、变味,令企业苦不堪言,表面看这是一些部门有对会议过分倚重的惯性;从深层次看,则是根源于服务理念的跑偏。
诚如报道中企业负责人所言,如果是真正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会议,企业是十分乐意参加的。但如果会议定位不精准,相关的不相关的都被邀请来参会,则有滥用之嫌;如果厚此薄彼,只邀请大项目、新项目、标杆项目,真正身处困境需要帮一把的企业却未获邀请,则有形式主义之嫌;如果搞一 刀切,不论什么会议都要求企业主要高管参加,只为讲究会议规格,则有上级政策落实不力、政绩观错位之嫌。
不难看出,一些部门之所以如此对开会情有独钟,并对参会人员、会议规格如此讲究,本质上还是在“店小二”角色扮演中,服务方式方法单一,服务理念的滞后和跑偏:
他们习惯了以往以会议落实政策的工作方法,认为只要相关主题会议一召开,政策一宣讲,文件一下发,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可实际上,要改善营商环境,打造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哪能只有开开会这么简单。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思维方式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的市场运行机制下,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早就已经“反客为主”。企业需要什么服务,政府需要提供什么服务。深入企业,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才是“店小二”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会议只是方式,企业问题需求才是本质;会议只是开始,后续的深入了解沟通才是重要抓手。如果会议成了主导,那改善营商环境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要将这项工作做实,不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出“店小二”的正确姿态,更要在工作方法和手段上积极创新,提高政商沟通效率:
首先要为会议瘦身。意识到企业家时间精力的宝贵性,在减少不必要的会议的同时,加强部门信息联通,合并相同或类似会议;其次,要创新党政领导干部与企业的联系方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常态化的联系制度;再则,可借助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升沟通效率的同时,建立智库平台,分析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早预防。从思想认识到工作方法层面不断创新进步,才能为新时代的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
新闻推荐
□邓勤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曾说,“如果涩泽龙彦这个人不在了,那么日本将会变得多么无趣啊。”涩泽龙彦是日本现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