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进程的分野发生在什么时候,如何描述西方主导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最初征兆?史家喜欢选择1500年。两部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的副标题中都有一个关键词1500年。《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下两册,还有本期读书重点推荐的《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
1500——整数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冲击,很适合作为分水岭式的历史地标;而实际上,1500年前后确实是东西方博弈的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按照史学界的一般观点,1500年前后是一个分界点,划分了前现代世界和现代世界。
公元1500年,即16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农历己未年和庚申年,属羊、猴,明朝弘治十三年。
在西方,自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封建割据,战争频仍,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此时文艺复兴已经开启了一两百年,被称作“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已近尾声,而宗教改革尚未开启(“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当今我们熟悉的历史大格局,这时还是一碗尚未凝固成型的豆腐脑。东西方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能胜出也无法预见。
“16世纪初叶,中西欧诸国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显然未见端倪;东方帝国尽管显得不可一世,组织得法,却深受中央集权之害。公元1500年被许多学者当作近代和现代的分界线,这个时候欧洲的居民们绝对看不出他们的大陆即将统治地球上其余大部分的地区。当时人们对东方伟大文明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而且常常是错误的。”(《大国的兴衰》)
方钦在近期《上海书评》“教宗子午线谜案”一文中认为:1500年前后的一百年是最为关键的百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中海争霸、世界性殖民帝国建立、民族国家兴起,所有这一切共同型构出我们身处的这个现代文明的基本结构,而这些事件相继发生并相互影响的关键时间节点,就是十六世纪。不了解这百年间发生的事件,特别是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奥斯曼土耳其这三个作为主角的国家之行动和影响,我们根本无法解释之后荷兰、英国和法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出现,以及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简言之,1500年前后的世界格局构成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如何把握相关的背景轮廓?简单的办法就是熟悉几桩重大历史事件。索引每一桩历史事件的人物、缘由,便可以串联起诸多相关事件。
例如,1500年,葡萄牙人发现巴西;此前两年,即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葡萄牙人独占巴西,得益于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定的“教宗子午线”;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而开启大航海时代的标志性时间点无疑是1492年。这一年,西班牙天主教二王——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的费迪南二世(他们的外孙即查理五世)——征服格拉纳达,将穆斯林彻底驱逐出西欧;同年,热那亚人哥伦布在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下达到巴哈马群岛。大航海的开启,源自东方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截断了通往东方的陆路交通与贸易线。奥斯曼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无疑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陷落。
人物同样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尤其是血缘高贵而混杂的帝王——单说“江山代有查理出,各领风骚几十年”多到令人头痛的“查理”,遑论西班牙语和德语变体的卡洛斯、卡尔等。150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出生(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他头上的皇冠和王冠摞起来有一叠。他是西班牙国王(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彼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也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要想在欧洲帝王谱中理清此查理非彼查理,或彼查理非此查理,非得烧光你无数个罗马军团规模的脑细胞不可。(下转A2版)
凌琪
新闻推荐
河南许昌一名患有直肠癌的女士,发现手机里原本要用于丈夫丧葬的5万元不翼而飞,结果发现是被孩子用来打赏主播。在2个月内,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