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新塘三中梁永和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就是:“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一、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不同的学段与不同的年龄段应依据青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和不同内容的德育。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
二、德育本质的重新确认
在我们的学校德育教学中,学生被当作是受教育者,而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不允许他们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独立的选择。即使在当今教育改革提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理念时,也仅限于智育等领域,德育领域一直强调外在强制性的社会性要求。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目标,就是改变旧的、采取外在束缚人的方法来禁锢人、谋求一时一地的社会稳定的德育,而是从个人出发,创造条件来发展人,追求内在自觉的、长期的个人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德育。因此必须从德性伦理的重建入手,恢复道德的本真意义,真正提升个体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一)当前学校德育的偏颇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定位普遍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德育方法上大量采取的是灌输式的说教、训斥,简单、机械的命令与禁止,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和实践,专门的德育教学和评价注重的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知识化、认知化,忽视道德的情感、态度、行为、意志的培养,德育没有真正渗透到学生学校生活之中,也孤立于家庭、社区、社会之外。
(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在每个新生入学时,我们都有为时一个月的“礼仪教育”,采用专题讲座、板报宣传、示范模拟、自我评价、检查评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要求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不欺负弱小,不取笑他人,不说伤害他人的话语,不做危害他人的事;还教育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还要学会尊重自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誉。我始终坚信以人为本的德育最终依然会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
三、构建学校德育的多维模型
新课程改革已经针对以上弊端相继颁发了新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仍没有更好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其他学科教学的教育性与德育课程也缺乏衔接,没有关注从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的自下而上的道德体验和自觉行为追求。如何实施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学校德育,从学生个人需要出发,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努力开发多元的德育资源,探索新时期德育教学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知识、能力、行为、意志上实现道德整合,切实使德育内容成为学生喜爱和自觉追求的精神。
(一)学校德育的多元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丰富,涵盖了思想教育、公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等,不同的人对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有不同的标准。道德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还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充分说明道德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德育就是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德育目标层次上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各种关系来满足个人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对每一种需要的合理合法的满足都会渗透在各级德育课程标准中,但每一级德育课程标准对不同需要的满足是有侧重的。并且要不断配合学生日益变化生理需要的道德、尊重需要的道德、归属需要的道德、安全需要的道德、实现需要的道德。
(二)实施学校德育的多种操作途径
实施学校德育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知识、情感、态度、意志、能力、行为,最终落实到行为选择之上。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影响可以通过德育知识的传授,或通过外在强制性的手段,也可以经由学生自觉的行为选择,更应是学生的自我完善的理想追求。这样德育必须超越专门德育教材的知识,开发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力量,通过法纪规章的外在强制性途径、班级、家庭、社团、社会等舆论的外在约束途径、学生自觉的行为选择途径、学生自我人格完善的理想追求的途径、学生德育的环境培养与改变等五条途径,来强化学生校内外德育生活的实践,学校德育以学生需要为中心,把中小学的德育课程新标准与德育实践有效整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基本道德底线和个别差异,也易于教育者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体系、把德育实践分层次分维度落到实处,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赵超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引领我国发展全局的“导航仪”和“指路灯”。党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