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这些生活中利用率颇高的急救技能,会用的人却没有几个。近日,北京急救中心和北京120海淀分中心等单位特别推出急救科普宣传活动,并邀请公众参与。据悉,2018年,北京市针对公众开展的急救培训共覆盖6万人,约有5000人取得了初级急救证。尽管如此,目前北京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这个数字还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在市民中扩大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
急救是一门科学,涉及急救知识和实用技能,只有比较系统和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才能有效进行现场急救。若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会延误最佳救援时间,还可能会因为急救不正确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在救援现场,多一个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就会多一点安全保障。然而,我们面对的现状是,市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相对匮乏,与发达国家平均50%的普及率相差甚远,这大大限制了医院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
以儿童被呛窒息后的急救知识技能为例,前不久,一段“6岁孩子吃花生呛到窒息,电梯监控拍下母亲送医”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幸的是,这个孩子经抢救无效身亡。这一悲剧在让人们感到惋惜和心痛之余,也给社会大众科普了“海姆立克急救法”。而实际上,“海姆立克急救法”诞生至今已经有40多年,我们仍对其知之甚少。
不仅是未成年人,不少成年人的安全意识也不强,应急知识更是匮乏。当地震、雷击、洪水、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意外发生时,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重视普及全民“急救教育课”,增强防范生存风险、规避人身意外伤害的能力,显得尤为紧迫。
笔者认为,让急救教育成为全民必修课,要从三个层面做起。在学校教育层面,急救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全面系统地编写急救教育教材,让普及生命安全教育成为更多学校急需补上的“必修课”。社会教育层面,要利用医疗机构的开放课程、社区宣传示范、移动网络教育等途径,让急救教育走向常态化、普及化,走进每一个家庭,使人人学习急救知识、个个掌握自救本领成为可能。法律制度层面,要尽快将立法普及急救教育纳入议事日程,规定18岁以上公民必须学习急救知识,以立法的形式让急救教育成为全民必修课。只有全社会共同发力,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获取急救知识,当意外从天而降,每个人才能学以致用,最大程度挽救生命、降低伤害,助力“健康中国”稳步前行。
新闻推荐
宋真宗时,外戚因分财不均而讼,官司一直打到宋真宗那里。丞相张齐贤请求自己审理,当得知诉讼双方都认为对方所得多于自己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