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居住的北京东单外交部街胡同里,与我们59号协和大院斜对门的一个小四合院,今天已破败不堪,被一间间支出来的小厨房挤得早就变了形,仿佛变为一只这儿那儿开了口的馅饼。但据考证,就在那小院西面,曾建有“墨碟林”西餐厅,是北京最早的西餐厅之一,服务的“基本群众”是当年住在协和大院里那些从美国来的洋大夫。今天,其朝西一面的原建筑还在,西洋的装饰风格尚存,但也仅仅限于这点儿钢筋水泥上的意义,“墨碟林”早消失了,早早变成了为普罗大众填饱肚子的平民饭馆。
这是说的胡同西口。而在胡同的近东口处,外交部街胡同1号院,早先竟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先生的故居。
李少春先生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是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自幼在家中受到艺术熏陶与严格的庭训,十分刻苦,终于练就一身硬功夫。1934年年仅15岁,就在上海与梅兰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得到梅大师的称许和观众认可。1937年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成为头牌演员,此时杨小楼已去世,余叔岩已不再登台,他驰骋于京、津、沪舞台上,一时成为一颗耀眼新星。1949年以后,这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出任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团长、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并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的艺术创作热情达到高峰,与袁世海、翁偶虹结成艺术集体,连续编演新剧,塑造了杨白劳、李玉和、少剑波等角色,成功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现代英雄人物,使国粹艺术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可惜这么一位京剧功臣,却在“文革”中惨遭迫害,于1975年黑暗即将过去时驾鹤西去,年仅56岁……唉,唉,唉,呀,呀,呀!
外交部街胡同住过的大名人还有侯德榜、陈雪屏、华南圭。
侯德榜先生(1890-1974)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世界制碱业的权威;同时还是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青少年时代得姑妈资助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1911年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曾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不可思议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又陆续进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工作,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特别优异,在校期间即被接纳为美国科学会会员和美国化学学会会员,其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在《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全文发表,并破格予以连载,至今还是世界制革界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1921年,侯德榜接受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的邀聘,离美回国,满腔热情承担起续建碱厂的技术重任,并在短短几年间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厂,其主要产品红三角牌纯碱1926年荣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索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为发展小化肥工业做出了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培养了很多科技人才,桃李满天下,备受敬重。但在“文革”中被冠以“资本家”罪名,一度无法工作。最终,他也没熬过“十年浩劫”,带着疑惑与苦闷死于1974年,享年84岁。
陈雪屏先生(1901-1999)生前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从1930年代起曾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大理学院心理系任教,曾代理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后出任过台湾省教育厅长等职。
华南圭先生(1877-1961)毕业于法国公益工程大学。归国后,在1928年到1929年担任北平工务局局长期间,制定了《北平河道整理计划》等;提出了整治永定河及修建官厅水库,将景山、中南海辟为公园等意见;还主持辟出沙滩经景山前门至西四丁字街的道路,辟出地安门东大街等为民造福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过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顾问,其间他的许多提案都获得采纳,比如建设煤气工厂,在北京东郊建设工业区,为北京市全部胡同路面铺沥青,继续对永定河的整治并修建官厅水库,开通京密运河并修建密云水库等。老先生于1961年仙逝,享年也是84岁。现今,华先生家的二层小洋楼还在,簇拥小洋楼的小院子也还在,大门处还有一株几百年的老香椿树,掐下一朵小叶,凑到鼻尖嗅闻,清香如故。
□韩小蕙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国家卫健委于6月20日公示了《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建议清单》,清单内共34种药物,包括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