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闪耀的浪漫夜景、街头巷尾的美食餐厅、深夜不打烊的特色夜市、五光十色的酒吧街……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质的提升,城市的夜晚日益热闹起来,“夜间经济”悄然崛起。
所谓“夜间经济”,一般指晚6点至次日6点城市特定地段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的总称。有资料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到了白天的50%,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产生于“夜间经济”。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夜间消费也带来了休闲与温度。
不过,与人们旺盛的需求相比,现在的夜间消费供给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不少城市,传统商场通常在晚上11点以前关门,一些超市的关门时间可能更早;在有的城市,公交车晚上10点左右就结束运营;还有一些商业区周边交通不便,消费者自驾遭遇“停车乱”,公共交通出行又遭遇“打车难”,不仅消费者出行不便,连延时下班的商超工作人员如何回家也成了难题。
点亮“夜间经济”,固然离不开个人消费习惯的改变、优质夜游项目的开发,但还需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积极作为,做好“贴心服务”。
“夜间经济”不仅关系城市的商业与经济发展,也与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部门有关。比如,部分商场较早打烊,既与商圈地理位置、区域客流量等有关,也与商场伴随着营业时间的延长带来的成本上升,员工夜间工作人身安全、交通出行等有关。因此,点亮“夜间经济”,需要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为夜间消费提供便利条件。如今,不少城市日益看重“夜间经济”。2017年初,上海市宣布地铁逢周末延长运营60分钟,不少商场随之打出“深夜商场”概念,将小吃餐饮等业态的营业时间延迟至夜间23点甚至次日凌晨。上海市还通过优化公交夜宵线路以及协调夜市周边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的内部停车场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等措施,为做大“夜间经济”保驾护航。
从“夜市桥边火”到“千灯夜市喧”,从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夜晚的休闲娱乐成为常态化生活的一部分。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夜间经济”的有力支撑,而“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则依赖于优良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只有加快搭建夜间消费平台、营造消费空间、丰富消费形式,才能真正让夜间消费“火”起来、人气“聚”起来,让城市的夜晚“亮”起来。
新闻推荐
目前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达3亿人,覆盖单位655.1万个 凝聚起亿万职工磅礴力量
1951年1月7日,人民日报1版刊发消息,报道了当时全国工会会员近500万人。2018年10月25日,在全国总工会十七届一次执委会议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