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其中,中国肠癌的发病递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2倍。最新发布的《中国大肠癌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我国肠癌发病和死亡率从30岁开始,到40岁-45岁以后迅速上升。“直肠癌和结肠癌分别位列岛城市民致死癌症的第五位和第七位,因为早期没有非常明显的症状,如果早期不进行筛查,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市中心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厉建田擅长结直肠癌腹腔镜微创手术,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强调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专业化,规范化,尤其是经肛管早期直肠、肛管肿瘤的局部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肠道小肿瘤可通过自然腔道切除
厉建田从医31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将目光对准了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的腹腔镜微创技术。他先后前往华中医科大学、武汉同济大学等腹腔镜技术领先的医院培训学习,在岛城较早开展了腹腔镜微创手术,造福岛城患者。对于结直肠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而厉建田擅长结直肠癌腹腔镜微创手术,只需要在患者身上留下5厘米左右的创口,对于患者体内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肿瘤,厉建田会尽可能选择“微创中的微创”,经人体的自然腔道(如肛门、尿道等)为患者取出肿瘤。
“微创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不仅仅在于‘小切口’,而在于比常规手术更精确的肿瘤切除和淋巴清扫效果、更快的康复速度。”厉建田说,接受治疗的患者不影响美观、操作创伤轻微,且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尤其是高危患者更加容易耐受。
术前新辅助治疗提高患者保肛率
低位直肠癌首选何种术式?保肛手术在低位直肠癌时是否适用?这些问题在业界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切除肛门还是保肛,成为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距离肛门口5到6厘米以内的肿瘤都要切除肛门,行结肠造口手术 (人工肛门手术)。切除肛门的患者不得不在腹部挂着“粪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改善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厉建田提倡并擅长开展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在精准操作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精细解剖提肛肌和肛门内外括约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门控便功能,还可以更好地保留盆腔植物神经,从而保护泌尿及性功能。
针对中低位直肠癌局部中晚期患者,他提倡将术前新辅助治疗、术中根治性切除治疗、术后化疗及中医辅助治疗联合实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模式是“见瘤就切,切了决定是否放化疗”,而术前新辅助治疗就是在手术前对肿瘤进行放化疗,这么做不仅可以让肿瘤缩小,还可以让癌细胞活性减弱,减少其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从而提高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
打破手术禁区延长高龄老人生命
“现代外科发展的主要潮流是微创,我们将进一步立足于在结直肠癌腹腔镜微创手术、保肛技术方面的技术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结直肠专科,向精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厉建田带领肛肠外科团队,开展先进电子肛肠镜辅助诊断肛肠疾病。电子肛肠镜采用视频及摄像技术,检查过程中,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放大数十倍的病灶,同时将图片打印保留,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肉眼直观依据。
同时,护理上也不断开展新技术,除了继续沿用肢体加压治疗预防血栓、激光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外,又增加了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以帮助病人更好地恢复肠道及消化功能。全自动灌肠机的应用,既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又减轻了病人多次插管的痛苦。此外,医院设有造口专科门诊,科室也承担起造口门诊医疗方面的会诊等工作。
去年9月,以厉建田为学科带头人的肛肠外科成立,一年来,科室共收治患者995人次,完成手术443例,其中Ⅲ、Ⅳ级手术占20%。让厉建田印象最深的病例是,为90岁高龄的老人实施经腹直肠癌根治术。高龄老人存在着许多手术禁区,面对难题厉建田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手术禁区。经过术前全面检查,联合8个相关专业科室开展多学科会诊,为老人成功实施经腹直肠癌根治术,为老人延长了生命,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
引进全程管理理念对肿瘤“一管到底”
厉建田非常重视肿瘤治疗理念建设,他曾前往新加坡引进肿瘤全程管理理念,从发现肿瘤到治疗肿瘤,甚至包括手术后的复诊和随访,都由一个医疗团队“一管到底”,对患者提供规范化且个体化的整体治疗服务,保证医疗服务治疗。
厉建田说,结直肠癌是最适合进行早期筛查的癌症之一。因为结直肠癌从增生、小腺瘤、大腺瘤、重度非典型增生,到早期腺瘤、晚期腺瘤,足有10年的疾病发展期。在增生、小腺瘤阶段,患者生存率可达100%;而在结直肠癌晚期,5年生存率仅有20%到30%。厉建田建议市民,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及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普通市民50岁后建议每1到2年结肠镜检查1次,及时排除隐患。 记者 黄飞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信息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理当收获更多便捷、省心,而非处处提防、草木皆兵。当“进房间先排查摄像头”“带帐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