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作为不少年轻人社交的重要平台,微信朋友圈渐渐变成了“精致生活”与“美好人设”的“大晒场”。精心加滤镜、瘦脸磨皮过的自拍,各种摆盘调光修图过的美食,充满文艺气息、字斟句酌但又让人不明重点的文字等等成为“发圈”的标配。还有人特意去图书馆、健身房、咖啡馆,只为拍几张让自己看上去“积极向上”的打卡照。不少网友这样打趣:“明明月薪才三千,在朋友圈却过成了月薪三万的模样。”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
中国青年报 张小草
搜狐号 搜狐湖南资讯
燕都融媒体 杨玉龙
网友 @章裳
网友 @杨桃
澎湃新闻 曾于里
桂声时评 刘倩
半月谈 刘巍巍
●委托人:郑女士
●方式:读者来电
●话题:“精致”是一个形容词和褒义词,但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束缚年轻人生活细节的无形枷锁。你发的朋友圈,是你真正的生活吗?
观点A
无需抨击
“精致”只是生活的一个切面
有人认为,将“看上去更美”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能在忙碌而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之余让自己找到存在感,幸福感倍增。在朋友圈里营造“假精致”虽然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但也完全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
中国青年报 张小草
一般人都会在社交场合不自觉地尽可能展现出礼貌得体、精致美好的形象。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性的平台,自然也难免存在这种“人前精致、人后过得并不怎么样”的情况。
绝大多数花心思修图、花工夫美颜的,都是年轻人。无论什么时代背景,这个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的群体由于阅历不够丰富、价值观还未成形,或多或少地都会追逐潮流,满足内心的小虚荣。比如我的父辈们,在年轻时最得意的可能就是能骑上凤凰牌自行车、戴上钻石牌手表,每天在村里遛上好几圈。当下,相对于观看话剧音乐剧、参加草地音乐节,漂亮的女白领当然不会更倾向于将凌乱的宿舍展示出来;相对于去体育馆看球、去健身房锻炼,年轻的小伙子当然不会发自己窝在床上打游戏、吃泡面。所以并没有必要去严厉抨击这种朋友圈里的“假精致”。
搜狐号 搜狐湖南资讯
不能一味地批评年轻人的消费观。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大,刚步入社会,收入不足以购买大件商品,比如房子、车子等。因此,购买口红、包包、电子产品等相对低价的非必需品,可以满足强烈的消费欲望,以起到一种安抚作用。与此同时,一些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给年轻人贷款提供了便利,也为消费主义盛行推波助澜。
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愿意展露出来的面貌也各有不同。但是,被互联网信息环绕的人们也要明白,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惹人艳羡的精美照片,也许只是他人生活的一个切面,背后的故事无人知晓。无需横加指责,更不用因此平添焦虑。
观点B
得不偿失
“假精致”背后苦只能自己吃
“买买买”是需要“钱钱钱”支撑的。为了享受所谓的“精致生活”,部分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工资月光,靠信用卡支撑;人前必住高端商务酒店,私下租住的房屋却凌乱逼仄……基于此,“精致”前面加个“假”字不算过分。
燕都融媒体 杨玉龙
过度追求“假精致”往往会成为一道“枷锁”,追逐所谓的“品质生活”,往往会掏空身心。其中道理不难理解:月薪5000,但100元一张的面膜用起来毫不心疼,只是为了发朋友圈,宁可背后无底线受罪也要为了脸面人前显贵,这虽是“甘愿自我受罚”,可真就值得?
更何况,真正的“精致”是装不出来的。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昂贵的物质,也可以过得美好。最美的精致,不是装点了多少奢侈品,而是一种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假精致”百密终归会有一疏,一旦“真容”被不想看到的人看到,往往会成为笑柄,如此“假精致”又有何意义?
网友 @章裳
朋友群里就有这么一位姑娘,暂且叫她F姑娘吧。F姑娘在一家私企当人事专员,月工资5000元,在同行业内工资属于中上,但对于F姑娘来说,这个工资完全不够养活她,甚至还负债累累。尽管如此,F姑娘却依然在朋友里圈活得光鲜亮丽,日常过着左手一杯星巴克,右手一份网红蛋糕的小资生活,该跟的潮流都没落下,即使自己浪费了一整个下午排队;妆容精致、身穿名牌,踩着12cm的高跟鞋穿梭于写字楼间,白天自拍ins风午餐,晚上high bar野格干杯,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没还上个月的花呗。
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消费水平和实际财力水平成不成正比,每个月甚至都不是月光而是月负。活得有仪式感是件好事,但为了这种“假精致”,榨干了自己的钱包和内心,把生活过得苦不堪言就不值得了。
观点C
身不由己
消费观念升级“种草”无止境
“假精致”实则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盲目精致。应该看到,当下消费主义盛行,加上一些贷款产品把年轻人当作目标,也是导致他们总是轻易被“种草”又“吃土”的原因。一些年轻人正陷入盲目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怪圈”。
网友 @杨桃
我觉得自己被“假精致”掏空,是有原因的。每天一打开手机,各种“种草文”扑面而来。打开这条,妆容精致的小哥哥手举最新款口红,高喊“买它买它买它”;打开那条,大量明星潮人自拍,告诉你不马上拥有一条小白裙加方头鞋就落伍了。我一边不停往下划,一边打开购物网站搜索同款;再打开一篇,哟,文章里这款澳洲谷饲安格斯牛排,点一点小程序就能买,真方便。不知不觉刷刷手机,几百块钱就花出去了。
我还感觉自己被“朋友圈”绑架了。比如出门旅行,不住得好一点,拍拍酒店的无边泳池,再发个带定位的朋友圈,就感觉在节假日的“朋友圈摄影大赛”中败下阵来;比如某个品牌新推出限量版彩妆,明明手头的化妆品已经够用好几年,但一想,这个发朋友圈一定很多点赞吧,于是头脑一发热,买!
澎湃新闻 曾于里
从某种层面上说,为了“精致”而消费,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高的一种表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也高度发达,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多元。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断升级。但很多人透支生活消费,根本上追逐的只是面子上“精致”。
消费社会的语境通过赋予商品和消费新的内涵,始终在不断怂恿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换言之,人们对物的消费并不止于“对物的使用价值的需求”,而更多是在物的象征价值层面,进入“对符号的消费”,即品牌、技术为商品带来的价值经常远高于它的真实价值。
观点D
理性认识
不能只让年轻人“背锅”
应该看到,舆论并不是指摘所有的“精致”都是虚荣,而是批评一些年轻人超越自我的消费能力,刻意营造出“精致”的假象。这样的假象可能会让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误区,被物欲以及贷款账单所绑架。
桂声时评 刘倩
“假精致”掏空了年轻人乃至社会整体对“金钱”的正确理性认识。可是,难道只有年轻人要为“假精致”的生活方式“背锅”吗?恐怕不是这样。个别金融机构不深入调查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财务状况,轻易放行,甚至为了完成业绩还片面宣传诱导年轻人办信用卡;部分中学和大学只注重学业而不重视价值观的培育;部分家长打着“富养”的名义纵容孩子奢侈性消费等。
对“假精致”的治理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无动于衷。诸如针对金融机构,要通过法律加强监管,迫使他们不能再为了追求业绩而盲目给年轻人发放信用卡。对于学校和家长,则可呼吁他们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必须尽力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半月谈 刘巍巍
李银河曾说过,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是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因此,精致不能依靠高消费来实现,而是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是一种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作家林徽因曾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住在偏僻简陋的屋子里,然而她却坚持去旧货店淘来老家具和旧书,自己做了一个朴素的书架;在木凳上铺些许饰布,为陶制土罐插上大把野花……
年轻人要通过奋斗和拼搏,为未来创造真正的精致生活。在现阶段,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衣、帆布鞋,面带微笑迎接每一天,同样是浪漫而精致的。
新闻推荐
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逐步恢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近期正式对外公布。近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