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会是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镇黄土梁村人,与爷爷阎忠、父亲阎万玉在荒山沟里义务接力造林。51年来,三代人用铁锹一锹一锹挖出树坑,用扁担、箩筐把土一担一担挑上山,使3000多亩荒山沟变成了绿洲。2019年5月,阎会入选“中国好人榜”。
阎 忠
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子来
黄土梁村四面环山,满目滴翠,可曾经并不是这番景象。
“黄土梁,在我小时还是寸草不生的山丘,每年春冬,黄沙四起,连根烧火的柴也没有。”60多岁的村民王洗回忆说,阎会的爷爷阎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梁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他带领全村植树造林,改变村子面貌的。
1968年,55岁的阎忠为改变黄土梁以及周边村的贫穷面貌,决定带领周边村民翻过两座山到黄花梁去建设人民公社黄花梁繁殖场,种树养殖一起上,决心带领群众摆脱贫困面貌。可事不如愿,树没种活,养殖也没搞成。
阎忠的倔劲来了,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次年,决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块黄土地一定能变成绿州。他的这一决定,也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阎忠带领村民植树的黄花洼,距离黄土梁村有20公里山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植树,阎忠干脆住在山上。“爷爷为了种树长年住在山里,直到去世,他在山上整整住了28年。为了种树,爷爷那一代人上山开荒,有很多困难是我们后来人想象不到的。那时候山上都是沙石地,根本没法种树。每一个树坑都是爷爷用镐和铁锹一下一下挖出来的,种树的土是爷爷从山脚下用扁担、箩筐一担一担挑上山的。”阎会说。
28年,阎忠为了荒山披绿,与荒山为伴,和种树结缘,从此在大山深处坚守了一辈子,成了第一代种树人。1986年,阎忠由于在两个文明建设上成绩显著,获中共河北省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阎万玉
潜移默化子承父业
阎忠住在山上植树造林,送菜、送粮的任务落在了儿子阎万玉、儿媳张贵桃的身上,这一趟趟颠簸的过程中,阎万玉、张贵桃逐渐理解了父亲阎忠的行为,并慢慢开始协助他挖树坑、运土、植树,1986年,夫妻俩搬到了山上,和老人一起植树。1996年阎忠去世后,夫妻俩彻底地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了第二代植树人。
阎万玉、张贵桃夫妇接手黄花梁林场后,每年春耕季节,为了全家的生计,边种村里的地,边在山上植树,生产种树两不误。
今年80岁的张贵桃介绍说,种好了地后就住在山上,在山上最苦的是没电,为了植树,连蜡烛也舍不得买,生火做饭烧的是干树枝,就这样,夫妻俩在山上生活了近30年。2015年,当时79岁的阎万玉患上了小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夫妻俩从山上搬回了家。
阎 会
不忘初心终守此山
阎万玉、张贵桃夫妇生有三女两儿,大儿子考学后定居在内蒙古工作,三个女儿出嫁在外,只有阎会守在身边。
“15岁那年,我读初中,暑假我跟爷爷上了山,白天,我帮爷爷挖树坑,晚上帮爷爷做饭。初中毕业后,我就在山上待了三四年,种树、喂羊,啥活都干,我从一名学生变成了植树能手。后来我外出去打工了。”阎会说。
1993年春节,外出打工回家的阎会到山上看爷爷,他看到和爷爷一起植的树已经长大,特别是爷爷说的一句“自己干不动了”的话直戳他的心底,他懂得老人是舍不得这片林。当年,阎会放弃了再外出打工的念头,和爷爷、父母一起留在了山里,三代人一起守护着这片林。至此,阎会再没有没离开过那座山。
从阎忠植下第一棵树起,在5平方公里的黄花洼,三代人51年植树绿化达3000多亩,可这30多万株树没有办过任何承包手续,产权也没有他们一家分毫,可一家三代从没有任何抱怨。
“这些年来,这片林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一定会坚持下来,把林地维护好、看管好,当我到干不动的那天,我会把它交给国家。”阎会说。
(据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赵爱明7月8日率队调研招商局集团时提出要求,希望招商局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