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前往业委会缴纳水表改装费用
记者 韦安 实习生 邓琦琪
路灯就像萤火虫,摄像头变成摆设,大门让人兜兜转转找半天……曾经,中山花园小区一系列“顽疾”让居民诟病不已。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中共党员。短短三年间,中山花园小区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开展共建共享工作实现华丽转身,不仅为住户解决了日常生活的“小问题”,满足了居民丰富文化生活的“微心愿”,还完成了小区硬件改造的“大工程”,俨然成为大家口中的“幸福花园”。这一切,要从河西街道的“红色管家”社区治理模式开始说起——
“四方联动”破顽疾
“我来考考你,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昨天上午,记者刚来到中山花园小区党群广场,就被广场上可以转动的趣味知识宣传栏和“最美中山人”展板吸引。孩子们在展板前互相提问,在玩乐中学习知识。
“今年7月中旬建成的党群广场,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别看小区现在这么好,以前可不是这样。”说起中山花园小区曾经的面貌,居民朱星富十分感慨。他说,中山花园小区属于老旧小区,以前晚上一片漆黑,监控摄像头基本没有用,两轮电动车电瓶被偷是常态。此外,小区门口乱摆乱卖的人也比较多,各类广告牌将大门遮挡,有时居民的亲戚朋友来串门,甚至连小区大门都找不到。
“物业管不好,居民不交费;有事找物业,物业说没钱。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山花园社区主任陆曦表示,这些“顽疾”曾一度困扰着大家,如何破解,成为工作人员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做好小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2016年小区业委会成立,中山花园社区在河西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构建了“社区党组织——物业党组织——业委会——邻里帮帮团”的“红色管家”队伍,将社区、物业、业委会、自管组、小区互助组织等资源有效整合。
“找熟悉的人,进熟悉的门,做熟悉的事。‘红色管家’协调运作,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小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社区治理合力。”河西街道党工委书记蔡琳表示,“四方联动”整合多方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当小区遇到疑难杂症,由党组织牵头,进行组织协调、提供政策咨询;物业公司提供信息和场地支持;业委会、帮帮团发动居民参与和筹措资金。“以前大家都说中山花园小区治安差、道路黑,现在经过多方协商,小区不仅加装了高清摄像头,还加亮了路灯,成立了巡逻队,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自家人”管“自家事”
“红色管家”队伍成立以后,“自家人”管“自家事”。不仅如此,社区内部还设有“五站”,即红色驿站、能量驿站、自管驿站、幸福驿站、娱悦驿站,居民将意见反馈到“红色管家”,再由大家认领和解决。
陆曦说,当前小区即将收尾的硬件改造“大工程”——对居民水表进行“一户一表”改造之所以能顺利推进,业委会功不可没。
退休党员吕树凤是中山花园小区业委会主任,她告诉记者,水表改造前,各楼道居民共用水表,水费公摊、水管老化漏水等问题让业主苦不堪言。业委会接到投诉后,从2017年2月开始协调解决水表改造问题。
“中山花园有991户住户,为筹措改造资金,业委会成员挨家挨户与业主沟通协商。同时,业委会成员辗转于住建委和水厂,用相关惠民政策为业主争取到了最优惠的价格。”吕树凤说,2018年6月,已有一半居民交费,水厂的工人开始施工。但第一次施工后,新水管布局不美观且存在安全隐患,部分业主不满意,业委会又联系新的施工单位进行重装。“我们都是社区的热心肠,希望竭尽所能帮大家解决难题。如今90%以上居民已交费,全新的独立水表陆续安装完毕,困扰居民多年的难题得到解决。”
“红色管家”模式推行后,越来越多的居民自愿加入到小区自管和邻里互助中来,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小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整个社区形成了一盘棋,思想拧成了一股绳,居民聚成了一条心。蔡琳表示,目前该模式已推广到辖区各社区。
新闻推荐
新华社香港8月20日消息,长达两个多月的示威活动中持续出现的暴力行为,令香港机场瘫痪、交通堵塞、商铺歇业。激进示威者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