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电扇、棒冰、《新白娘子传奇》,孩童时期的暑假必备品,极其简单,但如今提到“暑假”二字却是中国式父母烧钱的血泪史。动辄过万的境外游学,耗尽半年工资的奥数班、衔接班、培训班……暑假,是父母的“碎钞机”。
暑假过半,消费过万
每年一到暑假,国产式家长掏腰包的手,都变得颤颤巍巍起来。
英国研学13天,费用36000元;少儿机器人编程班,费用7500元;课程衔接班,费用3800元;英语提升班,费用7800元;钢琴精品课,8800元;书法课和阅读课,14000元……从《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家长的钱包已经捂不住了,也难怪有网友调侃“现在养的不是孩子,根本就是碎钞机”。
很难想象,曾经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鲜有上补习班的80后,如今却用补习课将孩子的假期填满:周一至周五白天衔接班、晚上奥数班;周末上午乐高班、下午围棋班、晚上游泳课。一边是孩子叫苦不迭,一边是家长满腹委屈,据相关数据显示,家长认为给孩子补课的主要原因:50.41%是看到别家孩子都在补;40.65%是孩子想去学东西,就支持Ta的意愿;8.94%是想让孩子和同龄人拉开差距。
当多数家长的暑期账单中,辅导班、游学开支已成必须,与其说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家长膨胀的心情。前年,流行于网络爆文中的兴趣班鄙视链,学竖琴、高尔夫、骑马的,看不起学弹琴、画画、跆拳道的。今年,家长群中在battle,谁家报了科技探索营,谁家去了北极营;哈佛台阶上,坐满了中国孩子;剑桥林荫小道上,一大群中国娃娃叽叽喳喳。即使号称全英语浸润式学习,但回家后的孩子连整句英语都讲不出来,即使世界前十名校里买的纪念品还在眼前闪着光,但孩子的学习动力却一如既往的低迷。
2019年这个暑假究竟有多烧钱呢?去年公众号里是《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在刷屏,今年,对不起,涨到八万了……
“快乐暑假”不快乐?
如今的暑假,不过是孩子“炼狱”的开始,父母烧钱的开端。
散养篇:啊多么痛的领悟
虽然“孩子放假,在家散养”被标注为“暑期鄙视链”的底端,但家长的心从未舒坦过。社交网络流传一句话“家里静悄悄,孩子必作妖!”很有可能你忙了一天,回家看到的场面是这样的:画满油漆笔的床单凉被、碎一地的粉饼、“缺胳膊断腿”的口红、散落一地的小米……而云配偶熟视无睹,放任熊娃与“猪队友”在家,绝对是每位母亲“多么痛”的领悟!
打包篇:闻到危险的气息
暑假第一天,就把熊孩子连同熊孩子的一堆“破烂儿”一起打包,送去了爷爷奶奶那儿。美其名曰:可以让孩子换个生活环境,增强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实际上自己不用再操心娃的吃喝拉撒、吵闹作妖,从头到脚都自在才是真心话。但暑假过半,在爷爷奶奶那过得甚是潇洒的熊娃,别说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开学前,什么作息调整、习惯养成,恐怕全得重新来一遍。
自虐篇:活着回来不容易
当你畅想暑期亲子旅,会是以下场景:孩子在前奔跑玩耍,自己在后悠然自得散着步。那么就错了,对普通人来说,旅游是逛吃、放松、享受;对老母亲来说,旅行就是换个地方带娃,还得时刻打消孩子想买玩具的念头。毛利在《暑期家长保命手册》中就提到过亲子游血泪建议:如果带孩子出去玩,就带Ta去大自然吧。游乐场里的商店实在太多,多到好端端的小孩,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购物狂。
烧钱篇:该打的卡都打了
占据“暑期鄙视链”顶端的“境外游学”,成暑假烧钱魔头,英美澳长线均价一般在3万5左右,近点呢,去新加坡体验双语素质教育,2万还不包签证费、交通费。而据英孚教育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小学生中,18.2%的被访者表示参加过海外游学,北京、上海、广州名列前茅。借用成人世界里的鸡汤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去过了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著名景点、BBC广播公司,依然说不好英语。
中年老母亲最高级的体面,是暑假自由
对中年老母亲来说,时下最高级的体面,是暑假自由。暑假消费升级,渴盼孩子不被同龄人抛弃;晾晒暑期补课账单,不为博同情,只为立于朋友圈不败之地。可花了这么多钱,有谁是真自由了?
不少家长表示:“先不说给孩子报名花了多少钱,我每天接送Ta去上课我也很累啊!我现在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了,天天就是围着Ta转。”可对孩子来说,暑假无异于第三学期,起得比上学时早,课程比上学时多。当成人的周末休息变成一个伪命题,孩子的暑假也成了摆设。哪怕长久以来,大家都在发声“完美的暑假,是把时间还给孩子”但能真正做到的还是很少。所谓理想中的暑假自由,大概是家长孩子双方不添堵,各有各的玩法。
新闻推荐
着力破解治污难题 依法保护清水绿岸 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2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