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法国昂代,人们参加七国集团峰会抗议游行。
法国比亚里茨G7峰会进入第二天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不期而至:伊朗外长扎里夫在25日“空降”峰会现场。这令G7其他成员国大吃一惊。按照伊朗的说法,扎里夫是应法国方面的邀请来到比亚里茨的。一方邀约,一方应约,其他人却仿佛被蒙在鼓里,如此戏剧性场景让今年的G7峰会又多了一个看点。法国与伊朗之间的“互动”背后是否暗藏伊朗危机“破局”的转机?
A法方希望扮演调解人
据一名欧洲高级官员的说法,扎里夫的突然到访似乎是被法国总统马克龙秘密安排的,其他G7成员国领导人事先并不知悉。
一些成员国代表团说,他们在最后一分钟才得到通知。按照一名法国高级官员的说法,马克龙亲自向美国总统特朗普通报了邀请扎里夫参加会谈的消息。
据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透露,扎里夫的法国之行有一段“前情”。马克龙原先计划是邀请伊朗总统鲁哈尼出席G7峰会,并就此事与伊朗、美国沟通。但是,这一想法遭到美伊拒绝。伊朗认为,在没把握的情况下赴会有点屈辱。美国则不满法国的“胆大妄为”。于是,马克龙只能退而求其次,在G7开幕前一天邀请扎里夫访问巴黎。
自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全面恢复制裁后,美伊紧张关系、海湾动荡局势已濒临一触即发的险境。“马克龙希望借此推动美伊紧张关系降温,并找到缓解当前危机的途径。”李绍先说,一来想要保住命悬一线的伊核协议,二来打破欧洲目前被伊朗施压的被动局面,三来也是体现法国的大国地位。
“这次G7峰会的一个鲜明特色是,马克龙在践行法国的所谓大国外交。在伊朗问题上,欧洲与美国一直有不同看法,马克龙这次能把伊朗外长请来峰会,应该说是法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决策。这一举动很有胆量,但能取得多大成效却有待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如此认为。
B外媒视为“高风险赌博”
至于扎里夫能接受法方邀请“赏光”也有伊朗的考虑。在李绍先看来,伊朗对于马克龙提出的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提议,以及法国的积极态度表示认同。
就在G7峰会召开前夕,马克龙在巴黎接待了来访的扎里夫。路透社报道,双方讨论了缓解危机的途径,包括美国放松对伊朗的一些制裁,或者为伊朗提供经济补偿机制,以弥补美国制裁造成的石油收入损失。
李绍先认为,从外媒报道的内容看,马克龙提出的是新建议,是具体路径,不同于此前欧洲建立的绕过美国与伊朗结算的INSTEX机制。而且这些措施和路径也是此前的调解者——日本、瑞士、阿曼等从未提出过的。伊朗能接受邀请参加G7峰会说明对法国的建议表示肯定。
不过,美联社对马克龙出此“奇招”的评论是,“出人意料地向伊朗外长扎里夫发出邀请是一场高风险赌博”。G7研究小组副主任特里斯滕·奈勒称,“法国总统面临相当大的风险。他很可能会引起美国总统非常强烈和消极的反应——从当面谴责到直接说没什么可谈的,然后坐上飞机走人。”
在李绍先看来,法国向伊朗外长发出邀请,扎里夫也接受邀请参加G7会议,并与马克龙见面,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意在为目前的紧张局势降温。眼下,伊核协议危在旦夕、波斯湾局势因“油轮风波”日益紧张,危机若持续下去将会变得非常危险,这已引起各方特别是欧洲国家的深刻担忧。尽管美国与伊朗在G7峰会期间没有接触,双方似乎还端着架子,不愿示弱,但是事实上双方都需要有人出面调解,为彼此找到能继续谈判的台阶。如果没有美伊双方的默认以及G7其他成员的支持,马克龙这次不可能把扎里夫请到峰会现场。
C美维持制裁态度未变
马克龙一直想在伊朗问题上有所建树,作为今年峰会东道主,他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如今,他又出“奇招”,闪电邀请扎里夫“光临”G7峰会。“马克龙带头挽救伊核协议,避免中东爆发更深层次的危机。”路透社如此评价马克龙。但是,马克龙的一番努力能否得到回报却被打上问号。
路透社称,美国似乎也没有如马克龙所愿在放松石油制裁方面做出让步。一名欧洲外交官表示,G7其他成员领导人在峰会首日的晚宴上未能说服特朗普对一些进口伊朗石油的国家给予制裁豁免。
据路透社报道,伊朗已就法国的提议作出回应。伊朗官员表示,如果西方想与伊朗谈判挽救伊核协议,那么希望能满足伊朗的要求,即提高石油出口,每天至少出口70万桶,最高出口150万桶,并获得现金支付;但是在导弹项目上不会谈判。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指出,面对法方提出的方案,美国与伊朗各自能让步多少还是未知数。
“喜欢扮演桥梁角色是法国的外交特点,但是马克龙是否有这种国际影响力?以法国现在的国力来说,对国际重大外交态势进行干预其实已超出它的能力。”田德文说。
据《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 利润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石油加工、电气机械、化工、汽车制造是拉动利润增速由负转正的主要行业。图为浙江一汽车制造基地的自动化焊接线。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