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
同学们好,欢迎收听《说文解字》。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这本书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北宋名臣张咏担任湖北崇阳县令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民到市场上买菜,于是把这个农民叫过来教训道:“城里人没有土地可耕种,靠做别的事情来谋生,他们买菜是正常的。你一个村民,有田有地,为什么不自己种菜,反而浪费钱来买菜呢?”张咏说完,命令衙差把这个农民鞭打了一顿,然后才放他回家。别的村民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家家户户都开辟菜园种起了蔬菜。他们还把自家种的萝卜,叫做“张知县菜”。
在小农经济时代,农业以自给自足为特点,商品化的程度是非常低的。南宋诗人赵蕃《鬻菜者》写道:“早禾未熟晚尤迟,卖菜归来始得炊。谷者本从田户出,未滋反取市人嗤。”这首诗表明,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农民的本分就是种稻谷、种粮食,如果种菜拿到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买米,那就是不务正业,会被人取笑的。
当然,也有人并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南宋诗人舒岳祥在《十妇词》中写道:“卖菜深村妇,休嗟所获微。芜菁胜乳滑,莱菔似羔肥。橐里腰钱去,街头买肉归。种蔬胜种稻,得米不忧饥。”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深山老林里的村妇,种的芜菁和萝卜卖相非常好,销路也不错,换了钱就可以买肉、买米回家饱吃一顿了。对于这个村妇而言,种菜要比种粮食赚钱。由此可见,尽管有种种观念上的束缚,在宋代,商品经济的意识还是抵挡不住地萌芽了。
回到张咏的故事来说,他的本意也许是想通过强制手段,改掉游民身上的惰性,但他允许农民大规模地种菜,倒还算是比较开明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字,就是《千字文》中的“菜”字。菜,cài。
篆书的“菜”字,属于形声兼会意字,由草字头和采摘的“采”字组成。东汉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菜,草之可食者也。从艹,采声。”草字头是义符,表示这个字和植物有关,“采”是声符,表示读音,同时也表示采摘食用的意思。“菜”字的本义指蔬菜。比如野菜、青菜、菜农、菜园,等等。
“菜”字从蔬菜,引申泛指各种烹调好的菜肴。比如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句子:“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捧上来。”这里的“菜”字,就包含了前面所说的燕窝、鸭子、鸡和鱼。
菜牛、菜马、菜鸽子的“菜”,则是指专供食用的意思。比如菜牛,就是专门饲养以供食用的牛,是和耕牛相对而言的。菜马、菜鸽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过“菜鸟”却不是专供食用的鸟,而是指新手、生手。“菜”字在这里的意思,指差劲、不出色。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这里的“色”,指菜色,也就是因为饥饿而导致营养不良的脸色。针对这句话,和真德秀同时代的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这本书里评论道:“余谓百姓之有此色,正缘士大夫不知此味。若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则当必知其职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无饭吃。”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拿着朝廷俸禄的人,应当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要秉持“咬得菜根”的精神去为百姓谋福利,只有这样,百姓的脸上才不会露出“菜色”。真德秀和罗大经,由“菜色”而联想到国计民生、百姓疾苦,既形象生动而又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下一期再见。
新闻推荐
□张三友一匹荷叶,从九华山下飞来。告别小塘,让绿色在万重烟波上绽开。一个故事,在鹊江两岸精彩。大海回望,长龙山下千年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