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马生林还记得小时候不小心打碎老式黑碗后,有一段时间只能等哥哥姐姐吃完饭后才轮上他吃。
“家里的碗都是有数的,碎了就没了!”这位出生于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宁夏西海固的农民告诉记者,后来他运气好,在路边捡到五毛钱,给自己买了一个新碗。
马生林家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红羊乡红羊村,因干旱少雨、山大沟深,这里的人曾饱受贫困的磋磨。在中国2014年开始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时,红羊村601户1979人中有140户578人被核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生林一家也在其中。这几年来,通过扩大马铃薯、秋杂粮种植面积,增加养羊存栏量以及发展劳务输出等,红羊村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升,目前全村贫困发生率仅1.6%。马生林家也实现了脱贫。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碗盘都是几十个几十个地买,不同的菜要装在不同的碗盘里。”马生林还开玩笑说,小孙女再也不用担心打碎碗没碗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承载着百姓饮食文化的餐具之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折射。与马生林满足于有碗吃饭不同,出生于宁夏银川的“80后”城市女孩宋小双对精美的碗盘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饭菜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还要摆盘漂亮,色彩搭配讲究。这个漂亮的盘子是宋小双七夕送给自己的礼物,简单食物、简单摆盘,吃出的却是不一样的感觉。
“我妈说我从小就爱在碗堆里玩,后来学了画画,对美的要求就更高了。”宋小双告诉记者,上大学时去食堂吃饭,自己都会拿多个碗分开打不同的菜,然后摆整齐再开吃。
等到工作后经济独立,宋小双把自己的爱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有一年,她和老公在北京逛宜家,一口气买了二十多个碗、盘、杯子。为了不摔坏心爱之物,她自己打包并用蛇皮袋装好,从北京一路背回了宁夏。
长辈们理解不了她的“癖好”,甚至埋怨她“买的碗和碟子摞不到一起,橱柜里都不好装”。然而,宋小双却觉得“生活不只是吃饱喝足穿暖就好,还需要一种情调”。
“哪怕只是方便面,在自己喜欢的碟子、叉子和勺子的精心点缀下,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看着精致、吃起来可口、心情也好很多。”她说。
望龙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望龙明显感受到了中国餐具市场正在发生的巨变。
“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餐具已经从功能层面上升到精神需求。”余望龙说,人们说的色香味俱全不仅仅指食物,也是对餐具形色的要求,不同的心情、与不同人群进餐,都会精心选择餐具的器形、花色,让餐具和用餐氛围相适应。
新闻推荐
让家国离乱岁月中流落他乡的“国宝”文物复归故土 揭秘新中国的“追宝奇兵”
“我们的民族文献,历千百劫而不灭失的,这一次也不会灭失。我要把这保全民族文献的一部分担子挑在自己的肩上,一息尚存,绝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