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是讲礼的地方,有专门的著作,如《礼记》,《周礼》,《曲礼》等。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这一脉流传了下来,能够做到唯一,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礼”的尊崇。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遍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礼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在中华历史的进程中,在各个时代的家风、家训、家书中都生动地展现着。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当下,知晓礼节,践行礼节更具社会必要性、现实性。
后人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对古礼进行了举一反三,与时俱进地总结和归纳后,编写出了适合现代生活的一些“常礼”。这些礼节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如果知晓这些礼节,在社会上就会行走自如,顺风顺水;相反,如果不知晓这些礼节,难免会在社会上到处碰壁。它们体现在居家、在校、出行、处世等方面。
文明社会一定是孝养父母的社会,一定是尊老爱幼的社会,一定是兄弟和睦的社会。《弟子规》中提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文明社会一定是勤劳简朴,反对铺张浪费的社会,《朱子治家格言》中说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文明社会一定是子女懂礼数的社会,比如: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当今,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在校学生的要求: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须肃立示敬。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正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当我们走出家庭,离开校园,走进纷繁复杂的社会的时候,必须懂得出行之道,懂得人与人交往之道,懂得事与事如何维持,如同浩瀚宇宙里的行星,各行其道,星球之间的运行井然有序,永远不会发生碰撞,它们是驾驭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有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家道绵长,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知书达理。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就需要接受后天的教化,亲近善知识,学习善知识。
按照古礼说: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入国不驰,入村必下车马。此寥寥数语蕴含着文明出行的大道理,俗话说入乡随俗,到别人的一亩三分地就要遵守人家的规矩,随顺别人的习惯,国有国法,企业有企业的制度,公司有公司的章程,遵纪守法是生活的必然。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种车辆井喷式增长,出行遵守交通规则就显得异常重要,不仅是维持交通秩序的需要,也是减少危险的发生。对于“入村必下车马”,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地看,当我们开车驶入住宅区、办公区、校区等安静的地方时,就需要我们避免鸣笛,以免影响他人。车辆驶入繁杂的街区时,要慢行通过,礼让行人,尤其是雨后的路面,积水较多,车辆超越行人时,以免把水溅到别人身上,这点点滴滴的小事无不体现着文明出行的大道理。
概括地讲,对“礼”的把持,就是要克制自己的嗜好,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给集体带来困扰,让人们在愉快中度过与我们交往的时光。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礼之人便是仁德之人。知礼,是恭敬人的善行,是文明社会中个人形象的徽章。
新闻推荐
说起痣,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颗。人各有“痣”,不少人担心自己身上的痣会不会癌变。皮肤病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