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江文
中办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不能动辄签责任状,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9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文章,报道了各地从基层反映强烈的“痛点”入手,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严防泛化滥用,向“责任甩锅”说“不”的经验。
“一票否决”,如同悬在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能牵动被考核者的神经。一些事关全局的“一票否决”政策,的确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如今在有些地方,一票否决过多过滥,已经变味走形。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一位乡党委书记数了数自己亲手签订的责任状,一共有20多份。道路交通安全、防汛、森林防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动物防疫、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生育,等等。每一项出了问题,在年终考核时都会遭遇“一票否决”。
一个市政府设置工作机构好几十个,如果这些部门都把“一票否决”当成手中的“王牌”,总喊自己负责的工作最重要,都要动用“一票否决”来推动工作。你“一票否决”,我“一票否决”,大家竞相“一票否决”,自然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因为对基层干部来说,上级部门有硬杠杠,都有否决权,谁也得罪不起,只能选择加班加点完成每个部门布置的任务。实在忙不过来,甚至可能会弄虚作假,蒙混过关。
一些领导干部把“一票否决”作为工作抓落实的制胜宝典,无论事情的轻重缓急,无论大事小事,动辄“一票否决”,不但加大行政成本、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容易助长形式主义、激化干群矛盾。对变味的“一票否决”一票否决,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让他们把主要时间精力用在为民务实上,用在走村入户面对面服务群众上,这是很值得推崇的事,值得肯定。
新闻推荐
城市是强大而脆弱的,它承载数千万人的生活与经济活动,也承担着与自身庞大存在俱来的重负,不得不努力维持微妙的平衡。城市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