鸷鸟金饰片
青铜虎鎣
唐朝贞顺皇后石椁
曾伯克父青铜器纹饰精美。 本版图片均源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永乐大典》
宝
70
年
这是流失国宝回家的动人故事,亦是中华民族追梦圆梦的迢迢征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近日,这些文物中的600多件珍品亮相国家博物馆。让我们穿越时光,倾听70年间我国流失国宝鲜为人知的“回家”历程,致敬那些在不同时期为这一事业奔走奋斗、默默奉献的“追宝奇兵”们吧。
宝
神秘小组建功,成功购回国宝
故宫目前拥有超过186万件(套)文物藏品,奇珍异宝灿若群星。一些珍宝有着失而复得的曲折经历。鲜为人知的是,追宝回国的传奇中,总有一个神秘组织的身影……
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称“三希”,被清乾隆帝视为稀世珍品,是国宝中的国宝。清末世局纷乱,《中秋帖》《伯远帖》被清逊帝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
1951年10月,文物圈中传出两帖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为防中华瑰宝失散,一个神秘组织火速启动抢救工作。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人星夜兼程,南下谈判。其间斗智斗勇,最终成功购回国宝。
这一神秘组织正是“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由清末至上世纪40年代,战祸不断,国难经年。大量国宝珍玩南流至香港,令各路文物商贩、藏界老饕垂涎。新中国成立之后,为避免国家永失珍宝,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由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为中国人民追宝。
举步维艰,秘密小组在“二希”之外仍成功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许多珍宝。
“所有在港要收购的文物,请统计一下:共有若干件,共需多少款?”
“陈仁涛的古钱,如能在九十万港元左右成交,决当购下。惟本年度预算不多,需在明春才可付出。”
“谭敬的三件,忽增为六万元,只好暂时不谈了。”
“行动务请特别小心谨慎,不宜泄露秘密。”
……
岁月无情,旧人不在。但存世墨迹,却将追宝者们为国为民追宝的浩然正气留驻于乾坤之间。
宝
无数仁人志士,义赠家中珍藏
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有一批别具特色的馆藏文物——数百件极富广东地方特色的石湾艺术陶瓷。它们都来自文物收藏家杨铨先生于1959年至1964年间的捐赠。
杨铨少时移居香港,亲眼目睹中华文物惨遭盗卖外流,因此立志“尽毕生之力保护中华文物”。日军侵占香港时,他排除万难保护藏品周全。然而,这批藏品的未来却也一直困扰着他。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经过观察,杨铨由衷感到,这是一个真正“注重对文物的保管、整理和研究”的政府,深思之后,他决心将自己珍藏的5000余件文物捐献国家。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接受的最大规模的文物捐赠。文物包括陶瓷、铜器、玉石器、漆木竹器、文具等。
与他作出相同选择的,还有蜚声国际的病理学专家、中国病理学先驱之一侯宝璋先生。
在1963年至1972年间,他及家属数次择选家藏,将陶瓷、书画、铜器等2000余件文物捐赠给国家。这些珍贵文物此后都被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山河破碎、人心浇漓,国宝难免灭失流散;但若举国向上、民心振奋,曾经蒙尘的国宝终有机缘经由一位位赤诚无私的“杨铨”“侯宝璋”之手,踏上回家归途。
宝
赢得他国尊重,大典重归中华
《永乐大典》,命运多舛。
这部汇集了自先秦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历经朝代更迭、民族劫难,正本早已渺无踪迹、副本亦经久散佚。据统计,《永乐大典》已知存世仅存800余卷、400余册,每一册均极珍贵。
正是流失《永乐大典》归国,开创了外国政府向新中国返还流失文物先河。
新中国成立伊始,虽百废待兴,却不忘早早着手建章立制、遏制文物流失。1950年5月,新中国公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法令严格限制文物出口,切实实施文物进出境审查,迅速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国宝奇珍大量流失的局面。
新中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明态度,赢得了一批国家的尊重。
1951年至1958年间,苏联先后3次向我国返还共64册《永乐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国又返还3册八国联军侵华时劫走的《永乐大典》。
宝
叫停海外拍卖,举国合力救“虎”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追索流失文物领域面对新问题:曾被抢走的国宝在海外被“合法”拍卖怎么办?
青铜虎鎣,圆明园旧藏,是现存唯一一件以虎为装饰主题的商周青铜鎣。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青铜虎鎣从此流落英国。
2018年3月,英国一拍卖机构网站显示,国宝虎鎣将被拍卖。一旦拍卖完成,虎鎣就很可能再次“虎落平阳”,落入垂涎中华国宝者手中,甚至下落不明。
坐视国宝散失,还是谋划奋起救“虎”?
中国政府做出了选择:“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
中国市场做出了选择:“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众志成城。一个“惊天逆转”戏剧性地出现了——该拍卖机构负责人向国家文物局表示,购得虎鎣的境外买家希望将其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18年12月,青铜虎鎣正式“入住”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此“猛虎归山”。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邓超告诉记者,此次成功救“虎”与准确把握住了国际上文物追索大趋势相关。近年来国际环境对青铜虎鎣这类不在“1970年公约”约束范围内的流失文物态度明显改观,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纷纷开始在道义和舆论上转而倾向将流失文物归还给原属国。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叫停流失文物海外商业拍卖,救宝回国。
宝
巧用攻心之计,智取皇后石椁
她的姑奶奶是武则天,她的丈夫是唐明皇,她是大唐的武惠妃、贞顺皇后,她的墓被盗了个干净。
2004至2005年,有盗墓贼对陕西西安的唐贞顺皇后陵墓实施长达一年多的疯狂盗掘。虽然2006年2月此案便已告破,十余名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追回了100余件文物,但该陵墓内的彩绘石椁和数幅壁画却已被分解打包倒卖出境,被美国一名古董商购得。
警方与文物部门联手出击:或向国际刑警组织提供石椁证据资料、或组成追缴涉案文物谈判小组赴港谈判……一追就是数年。
追索工作推进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兵法,攻心为上。办案人员灵机一动,决定邀请购得被盗文物的相关人员到陵墓现场实地考察。
墓葬被盗现场的情况,深深触动了应邀来华的古董商代理人。“这石椁在美国仅是众多古代艺术品中的一件而已,但在中国它却承载着一段历史,不可替代。”该代理人当场表示,将帮助尽快促成石椁归还中国。
2010年,美国古董商最终同意将被盗石椁返还中国,次年又将涉案的壁画全部返还。至此,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全数追缴到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保持对文物犯罪高压态势。仅2017年以来,公安机关和文物部门3次开展专项行动,累计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1677起,追缴文物1.3万余件。
宝
敦促外国机构,退藏返还金鸟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重要发祥地。在这里,一只“金鸷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遭盗掘流落法国,此后被收藏者捐赠给了吉美博物馆。
“倦鸟”难归。依相关国家国内法规定,进入公立博物馆的被盗流失文物就已化为他国“公共物品”。困住它的,是冰冷的法律锁链。
有关方面经过数年艰苦谈判协商,最终得到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由文物原收藏者分别与法国政府解除捐赠协议,使之退出国家馆藏,再由他们将文物返还中国。这批“飞”返祖国的金鸟,为世界提供了突破文物所在国法律障碍实现文物返还的成功案例。
凡我国宝,虽远必追!积极加入国际公约体系、扩大文物返还“朋友圈”;主导制定国际文件、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上线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70年来,新中国追索流失国宝的努力从未停歇。
如今,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归位、皿方罍“身首合璧”、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跨海归国……15万余件流失文物业已回家。
本报综合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
新闻推荐
安利(中国)研发中心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 助力“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9月20至22日,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在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