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每次长假来临前,各种拼假秘籍、攻略就会在微博、朋友圈热传。借助七天国庆假期的东风,再请上几天年假,拼出十天半月简直轻而易举,无论是国内自驾游,还是出国疯一把,都绰绰有余。然而,当不少人跃跃欲试,想着“爱拼才能赢”时,有的企业为预防节前或节后的空巢现象,下发通知严禁拼假,引发舆论争议。
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相关规定,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而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但是该《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也就是说,享受年休假是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可具体到一年之内什么时间休,单靠劳动者“想当然”不行,最终还是得由单位拍板。
事实上,有的用人单位并不是说不让员工请假,而是“害怕”员工集中休假。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岗位什么人干什么活,都是固定的。请假走了一个,或许周围人受累点,也能帮忙顶上;但是请假的多了,在岗的人就是帮忙也帮不过来,势必会影响到正常工作的开展。管理层头疼员工扎堆拼假,甚至将拼假视作“洪水猛兽”,也是站在工作效率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保证足够的人按时上班,才不会给部门或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应当看到的是,有些员工为了拉长假期可谓是花样百出,年假不让用就用事假,事假请不了就请病假,甚至在网上购买假的诊断书、病假条,让用人单位防不胜防。之前就曾有案例曝出,江苏某女子在所谓的“病假”期间出国旅游,公司发现后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而该女子还起诉到法院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最终被驳回。问题是,这样的奇葩员工也不是一个两个,谎言被揭穿了还要与企业纠缠不清,搞得企业也是有苦难言。
为应对员工的小聪明,有的用人单位干脆把“严禁拼假”写入了规章制度,可这种做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有的员工想拼假,是为了自己玩得更嗨,而有的员工想拼假,可能真的有不得已的苦衷,比如想回老家多陪陪生病的父母,来回路程遥远,拼假是较优的选择。对此,用人单位也不可太“一刀切”,在不影响整体工作安排、不波及生产经营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员工拼假,也是一种人性化的方式,体现了单位对员工的关爱,也必将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使之更愿意以努力工作来回报。
说到底,对待员工拼假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考验着用人单位的管理智慧和管理能力。单位和员工双方的利益需要平衡,工作与休息时间应得到合理的安排;管理层既不能去侵犯员工的法定权益,也不能让员工扎堆拼假伤害到了公司的正常运行。人性化的举措要有,别让有急事、有困难的员工心寒;但是对个别骗假的员工,该罚也得罚,该开除时也不必手软,严防破窗效应。
新闻推荐
从1973年到2016年,同一个家族的堂兄弟姐妹,在同一个地方合影,是什么体验?继小赵一家的西湖记忆后,澎湃新闻《家国协奏曲》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