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先行者张玉良
他是一个离开上海公务员职位“下海”的企业家;他是国企混改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去年,62岁的张玉良再次连任绿地集团董事长。从初创时的“城市绿化”使命,到参与“旧改”和“造城”,从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混改标杆,到响应国家战略“走出去”,他一手创立的绿地集团,在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都镌刻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节拍一致。
绿地的发展历程中,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1992年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职工持股公司大量增加。1994年,绿地成为上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首批试点企业。
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张玉良越发觉得,必须通过制度变革为绿地找到长久的发展动力。1996年,“职工持股会”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绿地的公司文件中。
现在,员工持股已比较普遍,但在当年推行这个制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绿地经历了“阵痛”,对职工做了大量工作,才实现了相当数量的员工持股。
从引入员工持股开始,绿地成为了国企混改标杆。2015年,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绿地成功上市也意味着上海国资领域最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成功落地,对国企混改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谈到混改的经验,张玉良认为,真正的混改应该能推动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混合与“化学反应”。“国企混改的核心是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问题。最好将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降低到51%以下,从而让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保持一个相当的比例。”张玉良认为,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容易“一股独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应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开、透明、阳光地推进混改。
对于国企混改的重要意义,张玉良表示,一是激发了“活力”,通过混改,企业摆脱了传统国企的束缚和局限,以市场化为导向,大胆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二是增强了“动力”,通过员工持股,把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了员工的动力。三是提升了“实力”,通过增资扩股、股权多元化,提升了企业在资本实力、战略视野、治理水平等方面的软、硬实力。
采写/新京报记者徐倩图片/绿地提供
同题问答
新京报:请用一到三个关键词形容这座城市数十年来的居住变迁。
张玉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新京报:在这座城市居住和生活,你对未来有什么期盼?
张玉良:永不止步、永不满足。
新闻推荐
随着广大女性成为中国互联网消费的主力群体,从网络购物到网文阅读,再到衍生影视剧甚至是网游手游,越来越多的女频题材作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