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斗笠与蓑衣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9-09-27 01:27   https://www.yybnet.net/

□贾登荣

斗笠与蓑衣,在以前的乡间,随处可见。

斗笠,在川北,人们叫斗篷。斗笠轻巧,方便,制作所需的材料取自农家的房前屋后,所以,大多数家庭一般都有好几顶斗笠。斗笠质量的优劣好坏,要看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对斗笠的质量会讲究一些。他们要求将制作斗笠所用的篾条、篾丝、竹叶等,先放进锅里用开水煮沸。据说开水煮后的篾条、篾丝、竹叶,不会虫蛀;同时,还要用桐油浸泡篾条、篾丝、竹叶,防止雨水浸蚀后腐烂。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则没有这些讲究,制作的斗笠显得粗糙许多。有的家庭竹子较多,且经济宽裕,还会编织不同规格的斗笠,供不同人使用。大的,一般是大人们戴;小的,则是小孩们戴。

比起斗笠,蓑衣对于当时很多农家来说,就称得上是“奢侈品”了。这是因为制作蓑衣的棕榈叶片,很多地方都不出产。比如我的家乡川北,就根本没有棕榈树,自然也不产棕榈叶片。

物以稀为贵,不出产棕榈叶片,则无法自己动手制作蓑衣,只有到供销社去买。大多数收入微薄的农家,是没有余钱去买蓑衣的。那时,在我们生产队,除了男人在外面工作的几户人家有蓑衣外,其他人家很少有蓑衣。正因为蓑衣“金贵”,有蓑衣的人家一般也只是在大雨季节用,一到秋末,就会把蓑衣收起来。

那些年农村实行大集体生产,一到初夏的“双抢”时节,即使是雨天,也不准休息。不是去稻田薅秧,就是到棉田打尖、拔草;当然,更要抓住雨天,栽种红苕。要知道,当时还流行着“苕当半年粮”的说法。然而,这个季节的雨,气势特别大;伴随大雨来临的,还有阵阵盘旋的风。无论是在地头还是田间,斗笠是无法遮挡住狂风暴雨的。有时,狂风还会吹走人们头上的斗笠,经常都能看到有人发疯似的追逐斗笠。

蓑衣的优势,这时就显示出来了。它既不怕风吹走,也不怕倾盆大雨的侵袭。回到家,抖一抖蓑衣,雨水自然流出来,但人身上却是干的,丝毫没有受到雨的侵扰。戴斗笠的人则不同,除了头发没有打湿外,身上的衣服、裤子,早已经让雨水湿透了。那时候,拥有一件蓑衣,是好多家庭梦寐以求的事。

民间总是有大智慧,有人开始琢磨就地取材制作蓑衣了。他们从山间摘回蓑草,把蓑草晾干后,编织成一片一片的小块,再将这些小块连缀在一起,制作成蓑衣。蓑草制作的蓑衣,虽然渗水性不及棕榈叶片,但和戴头上的斗笠相比,遮风挡雨的效果还是好多了。很快,用蓑草制蓑衣风靡一时,下田薅秧、下地栽苕的很多人,身上都披上了蓑草蓑衣。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伴随大包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农家的日子开始得到改观。斗笠,也从单一的样式,变得多姿多彩;至于曾经有些奢侈的雨具蓑衣,也开始大踏步走进寻常百姓家。许多家庭不仅有一件蓑衣,甚至有几件蓑衣。蓑衣被人们骄傲地挂在房子的外墙上,似乎在向世人展示,农家生活得到了改善。

后来,塑料制品得到空前的发展普及,工厂用塑料生产的披风、雨衣,陆陆续续走向广大农村市场,代替了原始的斗笠与蓑衣。用塑料制作的披风、雨衣,除了价格便宜、轻巧方便之外,还容易收藏保管,很快就在乡间普及了。于是,传统的斗笠与蓑衣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行走乡间,无论是在田野里,还是在农家的住房里,都很难看到斗笠与蓑衣的踪影了。

斗笠与蓑衣的渐行渐远,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段插曲、一个片断。正是这一个个插曲、一个个片断,汇成了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人类历史上,书写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豪篇章。

新闻推荐

旅客下车步行5分钟可达值机柜台 记者体验多种交通方式前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草桥城市航站楼正式迎客,可办理值机和行李托运

昨日,大兴机场高速沿线的交通标志牌上,距离机场公里数下方的LED显示屏上提示着所需时间。A08-A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斗笠与蓑衣)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