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海郭云鹏孟继新
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过一段仕鲁的经历。他的官位曾一度高居鲁国的大司寇之要职,大司寇是掌管国家司法、刑狱和社会治安的最高长官。孔府里保存了一幅《孔子为鲁司寇像》,这幅画像就是以孔子任大司寇这一史实为背景精心绘制而成的。
《孔子为鲁司寇像》,绢本彩色,纵长120厘米,横长63厘米。画面绘孔子半身像,头戴司寇冠,横插玉簪,身穿司寇服,胸前为正心曲领,神态威严,正面稍向右视,端坐。画面左上方朱文印一方“宣和之宝”,并墨笔签一字押。像上方楷书,为宋高宗赵构御制《孔子赞》,明神宗书写,并有朱文印“虚斋”。此幅画像《阙里文献考》记为宋人慕吴道子绘司寇像。五六十年代鉴定为宋代作品,九十年代又鉴定为明代作品。
从鲁定公九年,到鲁定公十二年,这四年间是孔子在鲁国出任公职的时间。他先任地方邑宰,后晋升为司寇,位列大夫,直接参与内政外交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无疑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可以说,孔府珍藏的这幅《孔子为鲁司寇像》,就是纪念孔子这段仕鲁从政的方式之一。当我们把目光重新集中到这幅画像上来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在对画幅左上方的那个墨笔字押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字押正是宋徽宗赵佶常用的字押,其意为“天下一人”之略笔。通过与赵佶的传世作品《听琴图》《柳鸦图》和《芙蓉锦鸡图》上的字押比较后,证实《孔子为鲁司寇像》上的字押与以上三幅画的字押是一致的。而且在字押之上,还钤有一方“宣和之宝”的玺印。
众人皆知,“宣和”是宋徽宗赵佶执政时使用过的一个年号。如此说来,这幅《孔子为鲁司寇像》与宋徽宗赵佶肯定存在着某些关系。《孔子为鲁司寇像》上,虽有“天下一人”的字押,也有“宣和之宝”的印玺。但现经专家鉴定,既非赵佶手笔,也非当时画院高手的代笔,而是出自明代人的作品。
那么明代伪作者为什么假冒赵佶之名,而绘制这么一幅孔子画像呢?这里面除了对赵佶的艺术崇拜外,恐怕还有另外一层重要原因,这就是:赵佶是一位非常尊孔崇儒的皇帝。这一点,大概伪作者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赵佶在尊孔崇儒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把祭祀孔子的大殿定名“大成殿”,亲自题写“大成殿”匾额,并要朝中官员都去“瞻仰”。他还用“王者之制”把孔子抬高到帝王的地位。孔子后裔,在仁宗时封为衍圣公,哲宗时改封奉圣公,可到了徽宗赵佶时,再次被封为衍圣公,世代相袭……
就凭赵佶的这些尊孔事实,有谁会怀疑这幅《孔子为鲁司寇像》不是赵佶所作呢。看来,明代的伪作者确实够精明的。另外,《孔子为鲁司寇像》除了有宋徽宗赵佶的字押和玺印外,画幅上部另有楷书十行,文为“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则春秋,道繇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誉。维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内聿崇。”行末钤有朱文“虚斋”小印一方。
对于以上文字,《阙里文献考》认定是“明神宗书宋高宗赞”,不但确定了文作者的身份,还确定了书写者的身份。至于《阙里文献考》此说何凭,我们暂且不去细谈。既然言之凿凿,相信是会出言有据的。然而,在这幅画的年代问题上,《阙里文献考》却认定是“宋人摹吴道子司寇像”。人们不禁要问,《阙里文献考》又是凭藉何据而界定的?对于这个问题,《阙里文献考》没有正面回答。
翻开画史,唐代画家吴道子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东坡集》卷二《书吴道子画后》认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历代民间画工,一直奉吴道子为“祖师”。
吴道子,又名道玄,尊称“画圣”,阳翟(河南禹县)人。幼年父母双亡,生活贫寒而好学不已,初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后改习绘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唐朝名画录》)他曾在韦嗣立帐下做小吏,又任瑕丘县尉,后来“浪迹”东部洛阳,玄宗闻其名,召入宫任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曾与陈闳、韦无忝三人奉诏合作《金桥图》,描绘明皇东封泰山回经上党过金桥时“数十里间,旗纛鲜华,羽卫齐肃”之情状。
吴道子作画,各种题材兼工,且都被称为“冠绝于世”。他远师张僧繇,近师太宗时宗教画家张孝师,并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风貌。所绘人物,其势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创造了一种淡着色法,世称“吴装”,甚至有不设色的白画,成为后世“白描”的先驱。
吴道子还长于宗教绘画,仅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便画壁三百余堵,所绘天王力士威武健壮,虬须浓髯,数只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民间传说吴道子画龙点睛则闻雷电,破壁飞去,画水夜闻其声,画神跂一足,夜出托梦等故事,都因其画之出神入化。因其画名太盛,请者甚众,故玄宗不得不“封禁”吴道子之手,“非有诏不得画。”
我们相信,像吴道子这样的一位画家,当时是有可能创作过孔子像的,但是否就是这幅原《孔子为鲁司寇像》呢?尚难断言。如若再断定为宋人摹本,这多多少少让人会产生一种附会之嫌。
通观这幅《孔子为鲁司寇像》,总的感觉,图中的孔子形象,有较大程度上是受神化传说的影响。画中孔子有“七露”之征,即所谓眼露白、耳露轮、口露齿、鼻露孔。如此长相,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到的。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容易被神化。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演变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深受读书人顶礼膜拜;一部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也被神化为可以治理天下的经典。然而,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先生,也不是如画图中那样的一个不同与一般人的形象。对于这一点,应当特别提醒人们注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姜言明曹儒峰本报通讯员景婧李永梅近年来,泰安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作...